05/多和宝宝聊聊天,别嫌他话多

05/多和宝宝聊聊天,别嫌他话多

孩子的语言习惯深受家庭的影响。通常来说,那些生活在沉默寡言家庭的孩子,往往也都不善言辞;而那些生活在活泼热闹家庭的孩子,则大多都口齿伶俐。出现这样的情形并不是什么巧合,要知道,无论什么本领,想要熟练掌握,都少不了日积月累的练习,说话同样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不愿意和孩子互动,让孩子在牙牙学语之际拥有“说”的机会,那么孩子自然很难掌握好语言这门“学科”。但如果父母能够有意识地与孩子互动,引导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多说、多想,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对语言的掌控力自然就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与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聊天并不是轻松的事情,尚未熟练掌握语言的他们往往很难清晰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说话时也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或颠三倒四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形,一些父母便认为,即使他们与孩子说话,孩子大概也是听不明白的,于是干脆就拒绝与孩子交流,或是用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应付孩子的“胡言乱语”。

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要知道,语言本就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最常接触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不愿意成为他们的交谈对象,那么语言对于他们而言也就失去了作用,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就不再喜欢开口说话了。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拥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孩子牙牙学语之时,就一定要能耐住性子,多和他们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开口说话。而且,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其实要比我们想象得多,他们或许还不懂得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却已经能够听懂很多东西。

我女儿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为了帮助她锻炼语言能力,我每天都会和她说很多话,即使很多时候她并不能给我清晰的回应。我对女儿说的话也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词句,非常随意。比如带她出去时,看到花,我会指着花对她说:“这是花,漂亮的花,有红色的,黄色的,还有紫色的。”

每次做事情的时候,我也会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向她描述我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帮她穿衣服时,我会一边帮她穿,一边说着:“咱们把衣服穿上,来,抬起左边的胳膊,还有右边的,手从这里伸过去,现在爸爸要帮你扣扣子。”

为了引导她多说话,我也常常会使用一些问句,并鼓励她开口回答我的问题。比如见到苹果的时候,我会问她:“看,这是个大苹果,昨天我们还吃过的,记得吗?喜不喜欢苹果呀?”每次只要她有所回应,我都会鼓励和夸奖她。

大概在2岁以后,大多数孩子就已经能够用简单的句子来和外界进行交流了,这个时候,很多孩子都会迫不及待地与外界进行交流,试图利用语言来为自己对世界的诸多困惑寻求答案——

“天为什么是蓝的?”

“我们为什么要吃饭?”

“为什么要穿衣服?”

“为什么这个苹果很甜,那个很酸?”

“为什么爸爸每天都要上班?”

“为什么妈妈头发那么长?”

对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模式是非常可怕的,他们会问出许多在成年人看来毫无意义的问题,即使你给出了答案,他们也依旧会喋喋不休地追问新的毫无意义的问题。

这其实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孩子练习语言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孩子进行交流,甚至鼓励他们多说话,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更清晰、更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孩子虽然年幼,但并不是什么都不懂,很多时候,他们对周围人情绪的感知,甚至可能比成年人更加敏锐。所以,如果父母因为觉得厌烦,嫌弃孩子话太多,而制止他们的问题,或摆出一副敷衍了事的态度,那么必然会浇灭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浇灭孩子开口说话的热情,这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其实,在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时,也是有一些小窍门的。有一位宝妈的应对方法就很有意思,每次她的儿子喋喋不休地开始问“为什么”时,她都会反问一句:“那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以此来引导儿子说更多的话,激发他的发散思维,同时锻炼他的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