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建立语言和外界实物的直接连接

06/建立语言和外界实物的直接连接

建立语言和外界实物的直接连接,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大基本策略。

孩子虽然是天生的“语言家”,但一切的活动都离不开生活实际。当孩子通过身体各个感官的感觉输入,激发和培养内在语言能力的同时,父母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语言词语的“配对”,这样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以体现,否则,很容易出现“文不对题”“牛头不对马嘴”的错误认知。

我曾专门做过一个相关的测评,发现不少孩子的语言概念是不清的,即便是那些语言表达非常流利的孩子亦然,这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在“认识农作物”环节中,当我拿出标有常见农作物的汉字卡片时,孩子们纷纷争先抢答,“韭菜”“小麦”“小葱”“水稻”“高粱”……可是当我现场拿出这些农作物,让孩子们进行辨认时,大家却不像刚刚那么积极了,开始犹豫起来,还出现了把韭菜当作草、将麦苗认成葱的“神回答”状况。

对于孩子的“五谷不分”,有些父母也许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平时接触机会少,难免分不清。诚然,这一现象在于当下农耕教育的缺失,但在我看来,更多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及早形成语言概念。

什么是语言概念?我们知道,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世界的,其中通过“看见”了解各种事物的外观,通过“听见”认识各种事物的特质与名称,通过“触觉”确认各种事物的物质属性。在这一统合过程中,孩子完成了对语言的捕捉,逐一形成对各种事物用词的具体认知,这就是语言概念。

语言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语言要求用词准确,语意明白,能够准确、清晰、客观地表述各种事物。

语言概念不清,会影响孩子对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组织与运用能力,这是常见的儿童语言发展不足的现象之一。一个语言概念不清楚的孩子,因用词有误、语意不明,与人交谈时,常会“似懂非懂”“答非所问”,结果是越来越不爱说话,也越来越不喜欢听人说话,形成后天假性自闭现象。

要破解这一问题,关键就在于搭建连接。

语言概念与实物本身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语言,但作为语言,是为了如实地反映实物概念。通过建立语言和外界实物的直接连接,让孩子在实体中去体验并认知,这样发展出来的语言才不是死气沉沉的词句。而且,当嘴里说出某个词的时候,他们内心会同时出现跟这个词有关的感受和情感。

比如,有些幼儿通过图画绘本,认识了“狗”的物体形象,但是孩子不会马上理解具体事物,当不了解现实中的狗长什么样子时,他们就会把狗简单归纳成四条腿的动物。由于这种对语言产生概念上的认识不清,出门看见猫,或者动物园里的动物,他们也会觉得是“狗”,形成语言上的“过度泛化”。直到真正认识了现实中的狗,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和记忆后,这种现象才会得以改善。

语言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探索形成的心智结构。当每一个词汇在孩子心中都有与之相配的实物作为支撑,孩子在进行语言表述时就是在同时进行现实生活赋予的内在信息,如此语言模式就建立在一个个清晰的概念定义上,各种事物互相连接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这才是一种好的语言发展状态。

在孩子语言发育过程中,父母要及早做好引导工作。非常有用的途径就是教孩子认字的同时,借助实物和生活情境形象识字——这是苹果、西瓜、桌子、沙发、电视机……或者带着孩子到户外逛一逛,看看绿树鲜花、听听小鸟唱歌等,逐渐帮助孩子认识字形、了解字义,从而形成语言概念。

我女儿认识的第一个字是“花”,没上幼儿园前认识的,那时她只有两岁半。女儿喜欢漂亮的小花,每次一到公园她就会不停地问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花。我每次会鼓励她蹲下看一看、闻一闻。公园草坪上竖着一个小牌子,写着“爱护花草”,我也会指着让女儿念上一遍,并且告诉她,你喜欢的“花”就长那个样子,一次,两次,三次……女儿就记住了“花”,而且记得很牢。

语言与实物的连接是语言体系建立的过程,也是孩子开悟的过程。

说到底,语言是在生活情景中学到的,也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做到识物与识字同时起步和发展,跟现实生活紧密连接,孩子才能真正地说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