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语言是用来沟通的,而不是为了争吵
语言是最动人的,也是最伤人的。短短的一句话,就讲清了人们在沟通时候的两种状态。要么达成一致,要么不欢而散。虽然也有这两者之外的情况,但如果结果在这两者之外,就说明沟通只是暂时结束,还会有下一次。
顺利沟通和发生争吵,自然是沟通比争吵来得更好。但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避免沟通不畅,最后发生争执的情况出现。而会沟通的人,即便不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目的,也能让沟通顺利地进行下去,在小范围内达成共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仅是使用语言的方式,更是因为使用语言时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想要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站在对方的对立面上。对于成年人来说,双赢的概念都是知道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没有这种想法。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非黑即白的,一块蛋糕,别人吃了,我就没得吃。好玩的玩具,在别人手上,我就没得玩。这种简单的思维导致孩子的说服往往是带有掠夺性质的,是很容易引起争吵的。
想要让孩子不进入争吵的思维误区,首先需要让孩子明白,他要沟通的人,并不是站在他对立面上的。我的女儿也曾因为各种各样的要求不能被满足而跟我吵架,一个周末,她告诉我想要去公园划船。我知道星期一上学的时候,她们班级会组织一次小测验,于是就试图说服她,让她在家里复习,下周再去划船。
没说几句,女儿就火了,指责我专制,告诉我说即便是不复习,她测验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其实我当时也不是很坚决地不许她出去,毕竟周末有两天的时间,她只要抽出半天时间来复习,我觉得就足够了。但是她的态度激怒了我,于是我用更加强硬的态度告诉她,这周就是不许去划船,不是担心她测验有问题,是她的态度有问题。
女儿气冲冲地进了房间,用力地甩上了门。过了好一会,女儿又打开门,满脸委屈地走到我面前,向我道歉,并且询问我,如果她今天好好的复习,明天可不可以去划船。我告诉她,明天下午再复习效果更好,今天去划船吧。就这样,女儿欢天喜地地走了。
从那以后,每次女儿在跟我交流的时候发火,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她的要求。而如果她有理有据地跟我交流,我就会告诉她我为什么会同意她的要求,或者拒绝她的要求。久而久之,女儿就明白了,如果她想要达成目的,沟通、交流,远远比发火、争吵来得更有效。更从我心平气和解释给她听的原因中得知,我不是她的敌人,即便我不允许她去做某件事情,也不意味着我站在她的对立面上,我做出的选择也是有我的原因的。
用语言来交流、沟通,是为了传递思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为了说服对方。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正常沟通的情况下的,只有正常的沟通,正常的思考,才能够保证自己的语言是正常的,不会因为愤怒,因为失去理智而说出本来不该说的话。如果沟通变成了争吵,那情况就变得大不一样了。
本来能正常沟通的双方,各自有各自的立场,即便立场不同,也不意味着双方是对立的。一旦争吵开始,双方就会毫无疑问地站在对立面上,这个时候道理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控制双方的就变成了情绪。你想要达成的目的,我就偏不让你达成。你想要做的事情,我就偏不让你做。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就是因为我们在吵架,我们是对手,或者我生气了。
争吵不是使用语言的正确方式,求同存异才是沟通之中想要达成自己目的的最佳办法。想要让孩子从争吵的惯性中解脱出来,那就要先让孩子知道,阻止他的人,不肯满足他要求的人,并不是他的敌人。即便双方立场不同,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但也会有相同的地方。
与其与对方争吵,不如讲出自己的道理,或许对方可以理解。如果对方不能够理解,那么也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在小范围内达成某种共识。就如同我跟女儿一样,她想要在周日划船,而我觉得周日用来复习更好,于是改成周六划船,周日复习。这样她划船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而我想让她复习的想法也实现了,这就是求同存异带来的好处。而如果是争吵呢,孩子就什么都得不到。
语言是为了沟通而存在的,并不是用来争吵的。如果我们想要通过语言来达到目的,那么最好的方式永远是沟通,而不是争吵。早些让孩子知道这一点,不仅能增强孩子的沟通能力,还有助于让孩子拥有一个冷静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