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失语”的孩子究竟在“说”什么
失语,是一种可怕的疾病,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失语,并不是病理上的失语,而是孩子突然失去了交流欲望。相信每个家长都曾碰见过这样的事情,跟孩子沟通到一半的时候,孩子突然不再说话,拒绝交流,一言不发,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失语。
其实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赞同家长的意见也好,反对家长的意见也罢,都是一种正常的沟通,失语不是。失语往往让家长彻底失去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堵住了交流的渠道。因此,这也是最让家长恼火的问题。那么,失语的孩子究竟想说什么呢?
根据不同的情况,失语也有不同的原因。但孩子最常见的失语,是因为委屈。本来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远远逊色于成人,如果情绪过于激动,大脑发热,那就更加什么都说不出来了。这个时候,孩子会出现激动、哭泣的情况。如果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家长就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什么地方说错了什么,误解了孩子,让孩子受了委屈。
诡辩不仅是成人的专利,相反,孩子在与大人交流的过程中,更喜欢抓住一个问题进行诡辩。如果孩子长大以后,懂得了更多的道理,知道自己的诡辩是毫无意义的时候,反而会放弃诡辩。诡辩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成年人面前,孩子的诡辩根本就是一种无用的伎俩。诡辩失败,再找不到反驳的语言时,孩子也会陷入失语的状态。
这种失语代表着孩子的内心是不肯认输的,觉得自己没错,还想要说服家长,但却已经词穷了。这种失语是短暂的,之后就会伴随恼羞成怒。是的,孩子也会恼羞成怒,相比成年人,孩子往往有着更强的自尊心、羞耻心。当孩子恼羞成怒的时候,伴随着愤怒的还有大吵大闹、大吼大叫。这个时候不是孩子受委屈了,所以家长不需要道歉,更不需要妥协,而是要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万万不可乘胜追击,更进一步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妥协则只能助长孩子的气焰,让孩子觉得自己诡辩失败,只要发一通脾气就能达到目的。
以上几种孩子失语的状况是最为常见的,但这些都并不可怕,只要后续能做到合理的沟通,那么一切就都能迎刃而解。下面一种失语的情况,才是最为可怕的。如果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这种失语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即便是孩子成年了,也会养成这种习惯。这种失语,是因为无效沟通造成的失语。
孩子经常会有一些常见的错误,而一旦这种错误出现,家长就会习惯性的、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批评。但有些时候,这种惯性的错误并不是孩子有意犯下的,或许是因为家长的问题,或许是因为某些不可逆的因素造成的。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会辩解,会告诉家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却会表现出不接受这种说法的姿态。这种沟通,就是一种无效沟通。
孩子的想法并没有准确地传达给家长,反而在用心解释以后接收到了来自家长的负面反馈。几次以后,孩子就会觉得跟家长沟通是没有意义的,解释是没有意义的,跟家长说实话、解释问题甚至是求助,都是没有意义的。
女儿的一个同学就有这个问题,平时这个男孩大方、开朗,怎么看都是个擅长沟通的好孩子。但是,一遇到和人争执的情况,他总是选择在说几句话之后就开始沉默。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是这样,跟同学沟通不畅的时候也是这样。我曾询问过,他受了委屈,被人冤枉了,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为什么不据理力争。相信没有人喜欢被人误会,被人伤害。
这个男孩却告诉我:“对方不肯相信,解释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让我感到了深深的刺痛,这个孩子过去究竟受了多少的委屈才能形成如今的习惯。而这个习惯将会伴随他的成长根深蒂固,即便他结婚、工作,面对伴侣、同事、上司的时候,也会在受到委屈的时候选择沉默。这一切都是在他童年时和父母的无效沟通造成的,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让他觉得沟通是没有意义的,辩解是没有用处的。他的沉默不是认错,而是在心里扎下了一根刺,可见他今后的人际关系会是怎样的。
作为一名家长,要谨记,只要孩子肯沟通,即便是争吵,即便是发火,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如果孩子拒绝沟通,选择失语,那才是真正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