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语言环境缺乏造成的“感知黑洞”
语言环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就不停在受到父母、家庭,以及周围其他东西的影响。那么,如果孩子缺少语言环境呢?就会出现感知黑洞。
感知黑洞,简而言之,就是孩子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感知上出现了缺失。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就能体现出语言环境的缺乏造成的不良影响。
那么,感知上出现黑洞的孩子有怎样的表现呢?
首先,感知上出现黑洞的孩子,词汇量远远低于同龄人的水平。词汇量是掌握语言最基础,也最基本的要求。就如同学习一门外语一样,最重要的往往不是语法,而是词汇量。当你掌握足够的词汇量以后,学习外语就会事半功倍。语言当中的语法不是有着绝对规律的,不管是英语还是日语,都有很多谚语、短语,是有着其特殊的,与常规语法不通的描述方式的。想要学会一门语言,最重要的就是积累,而积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词汇量。
如果孩子缺少词汇量,那么在掌握语言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交流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障碍。一旦最基本的交流都出现了障碍,那么孩子就会讨厌说话,语言能力就会越来越差。
其次,感知黑洞不仅会出现在语言方面,一个出现了感知黑洞的孩子,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是非常坎坷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大脑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而外界条件对孩子大脑发展速度影响最大的就是语言。
在孩子学会“甜”这个字的时候,对“甜”就能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这个概念会在大脑中生根发芽,并且让孩子牢牢记住“甜”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当孩子学会“疼”这个字的时候,也就能牢牢记住“疼”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做什么事情会触发“疼”,进而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出现。
如果没有语言环境,形成了感知黑洞,那么孩子会对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上的很多概念缺少了解,也就很难记住这些概念代表了什么,是怎么发生的,自己应该去寻找什么,躲避什么。这样的孩子,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认识这个世界,对世界上的东西形成概念和记忆。
最后,感知上出现黑洞的孩子,更喜欢使用语言之外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很多在缺少了语言环境,在感知上出现黑洞的孩子,他们并不喜欢用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意思,在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并不会说“我要”,而是会用手指向东西。在觉得饥饿的时候,也不会说饿,不会说想吃,而是表现出焦躁,或者大哭。
如果家里的孩子更喜欢用动作,而不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那就要多培养孩子用语言与家长沟通的意识。孩子指向什么,不要直接拿给孩子,而是问孩子要不要,直到孩子用语言给出回应,再拿给孩子。
那么,要如何避免孩子出现感知上的黑洞呢?最基础的一点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语言环境,要经常对孩子说话,鼓励孩子说话,让孩子多说话。只有不断地使用语言,孩子的说话能力才能够进步。不使用语言,不管处在多好的语言环境当中,孩子的进步速度也会落在同龄人的后面。
孩子的感知能力发展速度与语言有关,孩子的语言又影响着孩子如何去感知这个世界,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有些孩子更喜欢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而有些孩子则更喜欢从语言当中去认识这个世界。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觉得对孩子说话是一件很随便的事情,对于孩子的问题也可以利用编造的故事敷衍了事。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有些时候孩子在刚刚学习语言时形成的观念要在上学以后,获得相应的知识才能扭转。
有些孩子先长嘴,有些孩子先长腿,这是每个家长都应该了解的事情。不管是先会跑,还是先会说话,都是正常的。每个孩子根据个体之间的不同,感知的发展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家长要保证孩子的感知发展是全面的,但又不能要求每项感知能力都齐头并进。周围的环境对孩子感知的形成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有些时候孩子某一项感知的发展比其他的逊色,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问题。
孩子从学会说话,到上小学这段时间里,感知方式就已经基本成型了。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忽略了孩子发展最快、最重要的这一阶段。即便孩子还在牙牙学语,也要将语言环境的问题重视起来,避免感知黑洞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