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还在为孩子涂鸦生气?你应该高兴才对

05/还在为孩子涂鸦生气?你应该高兴才对

涂鸦,就如同孩子的天性一样,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涂鸦,也没有哪个孩子从来没有做过涂鸦这件事情。每个孩子在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循序渐进的,最开始的时候是用嘴巴,这是人最原始的本能。不管遇见什么,都想放到嘴里尝尝,不管看见谁,都想咬一口。随后,孩子开始用眼睛来认识这个世界,不管有什么东西,都想要看一看。再然后,就到了用语言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了,孩子会不停地发问,不停地向家长老师,询问那些不懂的事情。

认识世界是有过程的,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仅仅通过语言并不能完整的描述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些事情,孩子并不知道要告诉自己的父母,但却会因为深刻的印象,在涂鸦当中展现出来。当然,孩子涂鸦最大的价值是能够展示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家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当孩子只能通过好、坏等简单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涂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

那么,我们要如何判断孩子在涂鸦当中想要表达什么呢?在孩子还小,刚刚脱离婴儿时期的时候,孩子的涂鸦就能较好地告诉我们孩子的发育状况了。当你发现孩子的涂鸦永远是不规律的,那就说明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并不好。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发育,需要让孩子多动手,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将来的肢体能够协调。

从孩子绘画的细节,能看出孩子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如果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清晰的,那么他自然会将自己看到的东西完整地添加进涂鸦里。树上的纹理,花朵的形状,衣服上的纽扣,这些都会事无巨细地被孩子记录下来。如果孩子不能在涂鸦当中展现细节,处处都很模糊,很不清晰,那就说明孩子没能很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模糊的,涂鸦自然也是模糊的。

对于细节的处理,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要重视的,那就是教条。孩子涂鸦中的树,并不是孩子看见的样子,而是别人画出来的树。别人画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即便孩子没见过这样的房子,也要将房子画成这样。这种情况说明孩子还没有长大,创造力、想象力就已经开始流失了。

人们经常说,不恰当的教育会将每个孩子都变成一模一样的模板,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一点,从涂鸦上就能体现出来。涂鸦本来就是孩子挥洒想象力,发挥创造力,将自己所看见的东西变出在自己笔下的一种活动。如果孩子认为,画一朵花,不是要画自己看见过的花,而是要画别人告诉自己怎么画的花,那就麻烦了,说明孩子的思想正逐渐被禁锢。当孩子的涂鸦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就要想想,自己在教育的时候,是不是没有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只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孩子变成了只知道听话的机器。

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涂鸦,因为我们想要了解孩子想要表达什么,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孩子眼里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是什么样的。因此,涂鸦的好坏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有不少家长,看见孩子潦草、随意的涂鸦之后,总是想要让孩子画得更加规整,更加漂亮,进而去指导孩子的涂鸦。这样做大可不必,孩子的涂鸦是孩子最真实的表达,家长能从涂鸦当中收获孩子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是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如果由家长来教孩子如何去涂鸦,如何规整的画出一幅画,那这个时候涂鸦也就不是涂鸦,而是画作了。

任何一幅画作,都是加入了大量修饰、大量艺术改造的。虽然看起来更好看、更美、更规整,让家长更有面子,但从那以后家长就不再能从涂鸦当中收获孩子眼中、心中最真实的东西。

孩子的涂鸦是孩子真实想法的体现,更是孩子情绪变动的体现。同一样事物,同一个人,在孩子不同的情绪之下,也会有不同的涂鸦方式。通过孩子对一件事物不同的涂鸦方式,也能找到孩子对事物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是不好的,那家长就应该及时的介入。

我的女儿小时候很喜欢做一些关于学校的涂鸦,老师和同学是她笔下出现最多的人物。一次,我发现孩子笔下的老师变得比平时更大,使用的颜色也更深,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我马上就明白女儿和老师之间发生了什么。在我的询问之下,才知道女儿因为一个误会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从此那个老师就在她心里打上了可怕的标签。我花费了不少工夫,才将这种恐惧感从女儿的心中消除。

孩子喜欢涂鸦是一件好事,从涂鸦当中能窥见孩子真实的想法和对人、对物甚至对世界的认知。如果不是要将孩子培养成画家,那就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涂鸦内容和方式,这样不仅能看到孩子真实的一面,还能保证孩子拥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