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孩子自言自语,是不是有“毛病”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都会发现,在某些时候,孩子总是在自言自语,就好像自己在和自己对话一样。这样的异常现象让不少父母都担忧不已,生怕孩子是不是在精神方面有什么“毛病”。
我认识一位宝妈,她的姑姑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在发现3岁的女儿经常自言自语的时候,就非常担忧,多次带着女儿去看医生。幸好女儿非常健康,并没有出现宝妈担心的情况。
其实,在儿童期的时候,孩子确实有可能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但自言自语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判定标准。通常来说,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除了自言自语,还伴随着其他一系列的症状,如情绪淡漠、运动不协调、情绪紧张、语言表达缺乏逻辑、行为有头没尾等。如果只是单纯的自言自语,父母并不需要过多担心,因为这其实是绝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语言发展阶段。
维果茨基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学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将孩子自己和自己说话的自言自语称为“私语现象”,并认为,这是一个对孩子语言认知发展十分有益的阶段。维果茨基提出,孩子的自言自语并非是毫无意义的,他们的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帮助自己调节行为的一种方式。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孩子从婴儿期进入幼儿期的语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图3-1 孩子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孩子会从外界获得一些“指导”。比如父母会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危险的,不能触碰。在这个阶段,孩子年纪还比较小,对世界的认知十分有限,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只能简单地听从外界“指令”。
到第二阶段,孩子经历过长时间的学习与训练,已经开始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这时候,他们的行为已经不需要完全依靠外界“指令”来约束了,于是他们开始模仿家长的方式,用语言来约束自己。于是,孩子自言自语的现象便出现了。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奇怪,事实上,即使是在成年人身上,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比如,我们即将要做一件不太熟悉的事情时,为了加强记忆,往往会一边做,一边自言自语地把步骤说出来,提醒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当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这时候,孩子自言自语的现象开始减少,甚至消失。因为到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需要再通过“自言自语”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了,这些“指示”完全可以在头脑中通过思考来完成。
还有一个现象非常有趣,人们发现,当孩子在犯错之后,更容易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这也进一步佐证了“自言自语”对孩子控制自己行为与思维的重要作用。
当然,虽然说自言自语是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个正常阶段,但作为父母,我们也不能对此毫不关心。那么,当发现孩子开始进入“自言自语”的阶段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第一,教授孩子更多的东西。
当孩子开始用自言自语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时,说明他们的自主意识已经开始形成,不再单纯地听从外界的“指令”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尝试教授给孩子更多的东西,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与成长,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帮助孩子加强自我控制。
“自言自语”可以看作是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它的出现是孩子思维和语言发展的一个进步,但它并不是发展的“终点”。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是要完成“自言自语”到“内心控制”的转变,学会用头脑而不是用嘴巴来进行自我控制。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完成这一转变,父母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需要按步骤完成的“任务”,帮助孩子加强和熟悉自我控制的方式,通过量的积累完成质的飞跃,从而实现“自言自语”到“内心控制”的转变。
第三,留意孩子“自言自语”的具体状况。
虽然自言自语是绝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的正常阶段,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常来说,这只是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如果持续时间过长,那么父母就要警惕了。
此外,孩子自言自语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当父母发现孩子自言自语的时候,经常出现重复或者不规则的语言,那么孩子很可能患有某些发育性疾病,或在语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需要尽快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