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童言真的“无忌”吗?
说话不分场合、口无遮拦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而这却是许多孩子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虽然对于孩子说的话,人们往往会给予很多宽容和理解,毕竟童言无忌,总不能因为孩子说了几句不中听的“真心话”,就去和他们计较。但同时,也正是因为“童言无忌”,所以孩子说的话,从某些方面来说,恰恰最能反映其家庭的教育。
很多父母都曾遭遇过孩子在公众场合“童言无忌”后的尴尬,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对这样的事情却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们看来,孩子年纪小不懂事,说错话也是正常的,没必要太多地去计较。而且,孩子本就比较天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即便说的话可能不那么中听,也没有什么坏心眼。
然而,拥有这样观念的父母其实忽略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语言的作用。众所周知,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工具,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达成自己的目的。那么,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孩子要学的,就不仅仅是每一个词句的意思,更要学会在什么场合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以便更好地、更得体地表达意愿,展现自己。
显然,相比起词句的意思,如何使用语言才是最需要学习和钻研的学问,而这几乎贯穿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当父母放纵孩子的“童言无忌”时,实际上就是阻断了他们对“如何使用语言”的学习。父母的不重视和不作为,会让孩子根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可能成为一种变相的“鼓励”,最终让孩子成为一个口无遮拦的“讨厌鬼”。
当然,我们不是说非要让年幼的孩子抹去童稚与天真,把他们训练成一个八面玲珑、舌绽莲花的“小圆滑”,这就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了。我们只是想告诉父母,“童言无忌”不是“百无禁忌”,就算是“说真话”,也应该先学会尊重别人。
我有个朋友是某公司的一个小领导,大概因为工作太拼,年纪轻轻就有了秃头的困扰。有一次,我去找他谈事情,正巧那天他部门有两个女下属因为学校提早放学,就把孩子接到了公司。
先到办公室的是个小女孩,看上去文文静静的,非常可爱。她盯着朋友的秃头看了很久,突然走过来对朋友说道:“叔叔,你是不是这里最聪明的人呀?”
朋友被她问得一愣,笑眯眯地问小女孩:“你从哪里看出叔叔聪明的?”
小女孩歪着头认真地说:“不是有一个词语说‘聪明绝顶’嘛,那这里只有叔叔‘绝顶’了,说明叔叔应该是最聪明的呀!”
听到这话,大家都忍俊不禁,倒是小女孩的妈妈闹了个大红脸。
后来没过多久,另一个孩子也到了,是个小男孩,一看就是那种调皮捣蛋的性格,手里拿着玩具枪,一进办公室就四处“瞄准”“射击”,嘴里还不停发出“Biu-biu”的声音。当看到朋友时,小男孩一边用枪“瞄准”朋友,一边还大声地说了一句:“举起手来,大秃子!”
当时,场面十分尴尬。小男孩的妈妈赶紧把儿子拉开,却并没有批评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对朋友说:“别计较啊,领导,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无论是小女孩还是小男孩,确实都是“童言无忌”。但很显然,小女孩的“童言无忌”让人忍俊不禁,而小男孩的“童言无忌”却只让人感到万分尴尬。此外,从小男孩妈妈的表现也能看出,她显然并不认为这件事情有多严重,也正是因为她的纵容,所以小男孩才如此“百无禁忌”。
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5岁以下的幼儿期,所以我们从孩子出生,就应当开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而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说话”,同样也是教育的一环。
童言应当有“忌”,这是一种有教养的体现。人们会为那些无伤大雅的童言稚语忍俊不禁,但绝对不会喜欢那种口无遮拦的“童言无忌”。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传身教,尤其是当孩子说错话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导正,让他们明白说话也是有忌讳的,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