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化表现的研究是深入理解本土化、个性化设计的关键
民族化表现是艺术设计发展到一定时期、在特定区域的特殊表现。从广义上说,当下的设计多少都有某种民族化倾向,这得益于人类对历史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平面设计中民族化表现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解读设计艺术的“语言”,探寻现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和民族传统的影响、作用,归纳和总结艺术设计的原理、机制和发展规律。其中,又可以把民族化语言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形式、深层结构和文化心理。表层形式指的是平面设计在视觉传达手段中的形式语汇,即点、线、面、肌理、图形图像以及特殊材料工艺等要素,它是设计形式中最直接、最明确的因素。深层结构则是指设计对象中各个部分的组织章法、构成规律和逻辑关系,它包括张力、方向、趋势、力场、氛围、意境等多组要素,最终经过系统的规划、组织和建构,在视觉样式上体现出对称或均衡、节奏或韵律等构成法则。文化心理指的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致认同。如果说,把表层的设计语汇或元素视为“实因素”的话,深层结构则相对表现得深层次些,是学科内在的关系。而深藏设计现象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是难以察觉但又实实在在地产生着“观念左右设计”的影响,是对设计的民族化是否能够实现和实现程度多少的决定因素。只有上述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即通过民族文化、心理行为的影响作用,运用一定的设计原则和形式法则,通过表面的形式要素进行传达、沟通,三个层面的内容才能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显性语言和隐性观念才能够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创意形式和造型艺术,在观念形成、功能体现和物化实现上有着共通性的要求,在形式美感和功能结构的结合上也体现出“内容—形式”的主要的处理关系。设计师也正是在对“内容—形式”、功能与审美的关系把握处理上,体现出高下之分。因而,内容与形式、功能和审美的完美结合是设计之所以为艺术的衡最标准。通过平面设计在民族化表现上的语言探究,应该可以揭示隐含在现象之后的设计语言风格的创造性运用和观念表达下的形成机制。从社会学、现象学角度看,设计语言的民族化表现不仅标示了艺术风格的时代变迁,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所处的年代、环境和设计者内在思想、设计观的变化。可以说,是民族文化和心理机制而不是“设计内容”或“设计语汇”使设计具有“民族性表现”。正是在这样的认知和观念的引导下,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香港设计家靳埭强先生等一大批设计先驱在进行大量民族化设计的同时,也将设计形式的民族化表现作为设计和设计风格研究的重点。同时,提出“设计造物论”观点的张道一先生,强调了历史文化对设计现实的影响与作用,也把民族化表现看成是对整个西方“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反动。
但是,长期以来,平面设计注重对设计实现和操作技术的参与、推动,对设计语汇和风格的实践应用重于理论归纳和理论创新,导致了理论研究远远不能跟上民族化设计实践的步伐,造成了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严重脱节。也因为如此,容易对民族化表现的认知产生许多困惑,这也阻碍了人们对其做进一步研究。
有鉴于此,本节拟从三个方面展开民族化的研究。首先是思想文化研究,即在内部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平面设计在民族化表现上的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探究民族化语言的形成与主题观念的关系以及这一艺术风格的时代特征与演进规律,及其社会受众对设计语言的接受机制和典型模式的应用。其次是民族化设计的方法思路研究,即关注民族化的价值观从何而来,考察其观念形成的源头、表现特征、传播特点和民族特色,对其做本体性、内在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地探讨平面设计民族化的学科内涵,为外部开放的平面设计民族化奠定研究基础。再次是技术实现的研究,以实证的试验方式证明提出的理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这些研究中,挖掘设计民族化背后的设计心理,力图确定那些适合生成民族化语言的图形元素和创作规则,为理解和把握设计艺术提供可资参考的途径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