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殷会利.民族美术教育与研究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2]张亚莎.西藏美术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瑞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英贡布里希.秩序感[M].杨思梁,徐一维,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7]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8]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9]李立新.探寻设计艺术的真相[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10]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12]章利国.现代设计社会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13]王琥.设计史鉴丛书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14]黄会林.中国艺术传统研究[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10.
[15]奚传绩.中外设计艺术论著精读[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8.
[16]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7]张晶.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的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8]高建平.全球化与中国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19]顾建华.艺术设计的审美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0]陈晓娟.作为元审美判断的意境[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9.
[21]李乐山.美学与设计西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2]翁剑青.形式与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田川流.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4]冯冠超.中国风格的当代化设计[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5]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周宪.走向创造的世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7]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8]周绍斌.美术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9]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0]李万军.当代设计批判[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1]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
[33]马特马图斯.设计趋势之上[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34]善本图书有限公司.东方图案与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5]王其均.张连生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读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6]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7]点智.文化风格设计实例演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8]陈楠.设计思维与方法[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39]金剑平.数理仿生造型设计方法[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40]朱上上.设计思维与方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1]郑建启,胡飞.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2]首翔.孟子[M].合肥:黄山书社,2011.
[43]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5]王言升,李芳.广告设计基础与创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46]沈卓娅.字体和版式设计实训[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47]杜锋松.中国优秀商业设计[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48]田卫中.传统元素商业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9]王利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和视觉传达设计[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0.
[50]王辉.建筑美学形与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1]周至禹.形式基础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2]黄英杰.视觉形态创造学[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53]任戳.形态认知[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54]王庆.形态表达[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55]陈原川.中国元素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6]杨士宏.少数民族宗教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57]罗怜在.中国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58]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59]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60]蒋廷瑜.壮族铜鼓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61]覃德清.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和现代建构[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62]李炎.再显与重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当下性[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63]齐豫生,夏于全.中华文学名著百部[M].乌鲁木齐:新疆少年出版社,2000.
[64]张燕.论中国造物艺术中的天人合一观[J].文艺研究,2003.
[65]方晓风.后现代的伦理转向[J].装饰,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