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的民族化研究为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21世纪前后,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大众已不满足于功能完善而样式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或视觉传达,对多样化的表达和本土化的要求日趋强烈,个性化和民族化的设计服务日渐成为设计文化乃至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艺术在传统地面向大众的民族化、经济化的同时,也向更具地域性的大众或弱势群体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关怀,体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趋势,进而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和“为文化而设计”中彰显人性的光辉。与这种趋势相适应的是,不管是西方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20世纪初日本柳宗悦发起的“民艺运动”,抑或是20世纪前后的风格派运动和包豪斯的探索,无一不是在对民族化表现语言的反复探索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结果表明,在服务理念上,设计既要为生产和社会大众服务,也要对特殊人群或弱势群体给予人性化关怀。不管在技术实现和语言表达上,还是在形式与功能结合上,都要有区域化、个性化的设计关怀。
另外,我国古代造物中“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等系统的传统设计思想,为艺术设计民族化指明了探索的方向。事实上,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既成为理解和探索设计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必由之路,也成了设计实践中可借鉴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段。尤为重要的是,我国当下的设计教育往往多从设计技巧和操作技术实现来教学,重器而轻道,容易造成学生对设计本质和文化渊源的认识上的肤浅,未能认识到民族化表现对本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理解深度和把握能力有限,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限制,显然不利于设计新生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对艺术设计民族化的设计思想和语言表现的研究,结合大量本土化和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案例的实践应用,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更知其所以然。
除了现代工业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外,过细的社会分工又造成对人性的肢解和千篇一律的机械性劳动,形成了理性对感性的全面压抑和人性冷漠。相比之下,创造性明显的民族化表现无疑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而设计的民族化研究,正是透过设计现象探讨人性关怀的途径,极大地提升了设计创作的自由度和创新表现的区间。此外,既然艺术设计的魅力在于创新,当然也包括理论创新,而这种创新不但指艺术表现语言的创新,更指具有生命力的、民族特质的形式的创新,如果缺少了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内核,所谓的创新就不过是徒具形式的技巧卖弄。所以说,平面设计民族化的研究将为平面设计的创新和应用,提供类型化、风格化表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必将对艺术设计发展产生应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