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构与重组
通过分析解构和重组在图形创意中的表现手法,我们不难发现,在视觉信息传达过程中,任何平面设计都离不开图形语言的影子。因此,首先要熟悉解构和重组,找准符号中能指和所指的定位,形成创新性思维模式,发现图像符号的新特征,才可能竭尽所能地找到表达所指的元素。接着,有效地抽取、分析和组合这些基本符号元素,通过不断的转换、变化、组合,最后,传统符号与现代图案结合,由此传统艺术得以再生,这样在创新中就很容易找到设计思路和发展主线。
1.解构
解构的本质是在人类文化的变革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分解、颠倒、变构、重建等方式,以现代观念、现代内容和现代形式取代传统观念、传统内容和传统形式,使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发展和开拓的新的基本手段。这种手法在建筑等现代设计中应用较多。
解构主义认为,解构首先是人类的一种活动,目的是重新建构一个认识“客体”,表现这个客体中起作用的各种功能和规律。其次,解构者要把解构的对象(客体)拿来拆解和重组,然后形成一种新的事物。再次,解构的目的并不是复制,而是用智力去理解、创新,把技巧作为一切创新的根本手段。由此可见,解构与其他形式的分析、创造根本不同,它总是与相应的技巧连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重建客体或者进行形态创新,就要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既分解又重构,使设计对象的特定功能得到呈现。
可以认为,民族化的平面设计在图形语言表达中要善于通过变形、抽象、分解、组合,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形体相关、灵性相通,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即人工中见自然、巧夺天工的设计境界。尤为重要的是,要在构图中多流转回旋之态,线条多刚劲轻盈之美,动感特强,力度特足,生意特浓。在文化、语言、思想、艺术诸因素综合影响下,民族化的语言表现要交叉运用结构化、形式化、抽象化的手法,创造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生活、艺术观念的平面表达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化的平面设计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发展,是结构化生成途径结合形式化生成途径的结果。
2.重组
重组是元素抽取和分解后的重新组合,也是形成新的形态、新的功能和属性特征,符合表现主题需要的设计手法。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有“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
“同质异构”是运用对象的形式语汇,通过语汇元素的巧妙变化来突破原有形态的限制和束缚,重新组合成多种新的表现语言和形态特征,由此表达多种意识形态和语言形态。一般而言,“同质异构”的基本特点是形意结合。也就是说,设计主体的各个构成部分在外形、面积等各个方面并不相同,但是都被赋予了同样的属性或者表现特征,比如颜色、肌理等。在系列设计中,应用部分可能随着设计主题的变化而演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使用区域,都可能有不同的设计形态。这都需要异质同构的手法去统一,去传达一致的设计要求,去满足不同主题的传达要求。因此,民族化表现的设计需要设计师不断地创造系列化的符号系统,并用异质同构的方式去处理、驾驭设计主题。无论是从审美意识还是从创新角度出发,有效利用“同质异构”的表现手法和开发新的视觉资源都是我们当前平面设计民族化的重要动力。同质异构设计的应用,可以从图例(图4-6)中得到验证。
图4-6 同质异构
异质同构,是与同质异构相反的手法。顾名思义,异质同构是在不同的形态构造的对象中,施以同样的属性或者表现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受众常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符号,而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一种形象,都可以传达一种图形信息和内容意义。但是,信息传达中的哪一种符号更加贴近我们想要表达的形象?如何根据相近或者相关性原则,挑选和组合成系列化的符号?同时,两个符号之间的肌理、颜色置换或者替代会产生什么样新奇的效果?这都需要我们在设计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关注,不断地搜集各种形象符号进行整理,然后把它们转变为我们需要的图形语言,结合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以此来促进民族化设计的发展。“异质同构”就是这一特性,一个对象通过一种母题的形状或者属性,进入或者嫁接到另一种对象中,使两者之间产生冲突和协调,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形态,事实上是削弱了形的作用而强调意的存在。异质同构设计的应用,可以从图例(图4-7)中得到验证。
图4-7 异质同构
从主题表现看,在平面设计形与意的结合中,各种形式的图形创意都在试图实现主题与图像之间的和谐结合,以求达到视觉效果上的艺术性和主题表达上的合理性;从语言形式看,每个图形又都单独存在,但它们不是简单的图文之间的拼合,形与意相互依存且不可分离,并在整个主题表达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功能。由此可见,运用解构和重组对设计语言进行更进一步的表现和深化,并不等同于对图形要素的条理化和秩序化,而是对相关符号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再认识。特别是在异质同构或者同质异构的使用过程中,设计者必须深刻地认知图形符号的多元化特征,大胆创新地去组合使用具有对立属性的图形图像,大胆地再造或创造新符号,使设计语言更具创新特征和视觉震撼,同时,也更有效地把信息和观念传达给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