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材料认知到加工制作

一、从材料认知到加工制作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造物艺术设计不可多得的书证资料,内有大量的造物检测条文和制作尺码数据,记录了多种器具设计制作的过程、方法和标准。它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可见,“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古代造物的衡量标准,也是生产优良产品必不可少的加工标准。在对原材料的选择上,必须选择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地方出产的优质原材料,用合适的、巧妙的加工工艺,争取最好的功能与形态的人造物,这样才能经久耐用,符合人的使用要求。千百年来,“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已经成为我国设计造物指导和检测的重要依据和原则,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由于主要选用自然物品进行加工,所以非常注重对自然资源的鉴定和合适使用。比如,东汉王符在《潜夫论·相列》中说:“万物之有种类,材木之有常宜,巧匠因象,各有所授。曲者宜为轮,直者宜为舆,檀者作辐,榆宜作毂,此其正法通率也。”这也从一个侧面论说了选材时,由于材料性能在不同应用中显示出不同的长处和短处,所以设计造物要扬长避短,让主观的效用诉求与客观的材料性能做良性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