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外倾与移情冲动

一、具象外倾与移情冲动

如果图形图像语言是具象真实的,即与对象原型较为相似,模仿和再现的是三维的现实空间和客观事物的真实,表现的是受众较为熟知的对象属性。那么,具象语言就既有对象客观属性方面的形状、色泽和肌理,又描述了原型对象较为真实的空间关系。这样的图形语言,容易为受众提供认知上的便捷,并成为情感上的载体。也就是说,具象语言是移情化的表现语言。

事实上,所谓移情,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将情感生命投射、移植到客体对象上,主体在客体中玩味自身,在外物中体会自我的存在。在移情中,人与世界的对立关系不复存在,而是主体的人以情感的方式统一了世界。换而言之,也可以这样理解:移情是人“那种内在自我实现的需要”。沃林格说:“我们在一部艺术作品的造型中的气势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审美享受就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一个线条、一个形式的价值,在我们看来,就存在于它对我们来说所含有的生命价值中,这个线条或形式只是由于我们深深专注于其中所获得的生命感而成了美的线条或形式。”通过移情的方式,主体人使自我意识投射到外在物中,使创作者的自我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

从定义上看,移情就是主体在不同于自己的客体中被对象化。在平面设计的视觉信息传达中,移情也是一种基本的同化过程和知觉过程。在平面设计运用具象语言的版面中,作者将某些重要的情感内容投射到具象的图像之上,同化了图像并使之与受众结合,使受众仿佛置身于错觉中,形成了受众情感主动地与图像形象的对话。受众的情感被引导、移动到了具象图像之上。这种具象化的视觉语言,在将自然美和逼真作为艺术美标准的西方较为常见,现实主义绘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也表明了具象语言唤起受众对真实性、客观性的认知的作用。在当下的招贴设计,特别是一些商业性较强的卖场招贴中,具象化的设计语言应用较多,这也是由于部分设计强调商品的外观、性能等特点。

正是由于具象的图像是受众熟悉的表达语言,容易实现信息传达与受众目标之间的沟通认可,这与抽象语言造成的陌生感与疏离现实的倾向完全不同。移情通过具体、亲切可感的形象而实现的情感转移,将受众的活力移入对象之中,受众也进入对象之中,他变成了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而暂时忘却了自己。与此同时,受众自己也客观化了,放弃了自我,实现了自我异化。比如在图片中,看到公牛,观众仿佛化身为具有活力的公牛;看到娇艳的花朵(图4-1),又仿佛变成了花朵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这都是人类通过移情方式观察、体验对象的例子。

图4-1 具象的花朵图

可以认为,具象语言较为真实地、客观地再现了世界的生命特征。而移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有机生命”。沃林格强调:“我移入到对象中去的东西,整个地看就是生命。”

可见,主体人在对象中感到一股生命的流动,并由此而引发一种审美的愉悦感。这是客观化的审美体验。实际上,人在移情活动中,在对象的具象真实中所体验到的审美体验,实际上是自己本身的有机生命的体现。同样地,回到意象的领域来讲,一个意象的价值,就在于它所包含的生命价值,而这种生命价值是主体本身所固有的,只是不容易察觉而已,现在却因具象语言的唤醒而客观化了。也可以说,只要以拟人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世间万物都可以作为移情的对象。

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选择了具象语言就等于选择了向对象进行移情的审美方式。也等于说,对象的表现语言就以三维空间为主,也即具有确定的空间形式。受众面对具体化的图像语言,就可以通过连续的知觉活动,较为容易地辨识图像提供的三维空间。理所当然地,我们就可以认为,由模拟对象真实而来的移情,就建立在具象语言的写实技巧和确定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