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秩序化的强调
秩序化处理是形式语言的安排方式,它既可以是对某一符号元素的整体把握,也可能是对符号单元之间的某种格式化处理,在对某一部分进行整理、抑制或弱化的同时,另一部分又释放或者强化了,使设计对象的各个部分之间或者设计对象与有关部分之间产生秩序上的联系,在视觉上形成节奏的重复或韵律的绵延。从图形语言看,轮廓边沿的规整与光滑可以使图形符号的意义指向更加明确,图形对应部分在相似度上越高,则越容易获得彼此印证、吻合的观感,并且,形状一致的图形既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效率,又增加了在陌生的视觉探究中难得一见的“熟悉感”。从色彩、肌理、质感等多方面在图形不同位置的趋同化处理,也是使设计对象各要素和谐的办法,是使之秩序化的设计手段之一。
1.图形的近似重复
主题观念总要依存于具体的图形图式,而图形图式由具象的点线面组成,不同的点线面和丰富组合又有着千差万别的性格特征。比如,直线显得劲挺有力,不遮不掩,呈现一种开放性、直接的性格。曲线、弧线则显得圆润和富于变化,呈现的是柔和、含蓄的表情特征。因此,在设计中为了获得明确的表达,在图形的选择与处理上必须以某一类或主要以某些情感方向的线的性格特征为主,再辅以一定量的近似重复,以强化特点和加深印象。比如,某个标志设计以圆润为主,轮廓多处理成弧线,而它的标准字也就可以由圆体等具有圆弧倾向的字体组成,这样以曲线、弧线的处理原则去统一设计对象,就可以获得圆润的效果。在一个设计对象中,图形的近似,图形在类似部分上的相同或等比、等差数值上的处理,都是形成图形秩序化的有效方法。
简约和梳理是概括化、近似化的处理手法,而几何图案也是传统纹饰中较为常见的,特别是古老的陶器、藻井、服饰、崖画等,都能在其中看到相近的几何图案的应用。显然,图案不是对象原型的简单组合,而是带有一种特殊的韵律的艺术思维,即含有把图形近似化处理的方法。图形近似中的节奏和韵律,总能给予观者一种对称、平和与唯美的视觉快感。也可以说,中国和整个东方文化都深深地烙上对称图案或是对称式均衡的印记。而图形近似的处理在民间艺术中表现得更为典型,符号元素多是一对一对地出现和表达。从皇家的建筑,到民间的庙宇或者民居,再到日用品、建筑的雕刻等,都无处不在地体现这种的图形近似的普遍性。这在传统纹饰中更是比比皆是,那些近似的图形和元素,都无一例外以那种对称、重复来表达一种求同存异思维,体现出一种呼应和谐、平和安静的美。
虽然传统图案的设计主要以曲线为主,而且线的种类大体上可分为曲线与直线两种,图案上的线没有如中国画中的线的类型多和那么强的表现力。但是,图形还是可以从线的数量和质量上加以变化,即在线的长短、疏密、断续、粗细、浓淡、干湿等方面进行各种处理,赋予线条在虚实、刚柔、动静、缓急、轻重、华丽与朴实、活泼与严肃等各不相同的、千变万化的情感属性。也就是说,只要是近似或者相似的处理,就可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情感属性。图形的近似处理,表现力也较为丰富,无论在形象概括或信息简化方面,近似的、设计过的图形表现力都比原型来得强烈。
2.色彩的渐变韵律
人类较早就认识到,色彩能影响情感的变化,色彩语言也是视觉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一种复杂的高级知觉经验,形式审美一直受到艺术风格学研究的重视。从语言表现的角度看,色彩语言的秩序感,也许不能为观念传达提供近似重复的图形刺激,但它却可以唤起受众更深刻的情感力量。一般而言,可以通过色彩三种属性的变化来建立秩序,以形成韵律般的优美秩序。
因为从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的有序变化,可以形成由强到弱的视觉刺激。这种视觉刺激在受众心中容易形成由深到浅、从有到无、由阳刚到阴柔的心理体验,并因系列化的次序渐变而形成韵律。
首先是明度上的渐变。在平面设计的色彩元素处理上,将对象施以同一色相上的明度变化,比如由深到浅、由浅到深或者在深浅两者间做多次复杂的变化,比如深—浅—深或浅—深—浅等。如此一来,处理对象就形成了同一色相的系列的丰富变化,而且变化的方向和层级是一致的。例如同一种绿色中,白色、浅绿、中绿和深绿,就形成了绿色系列的明度渐变,系列化的秩序就建立起来了。
接着是纯度上的渐变。实现色彩纯度上的秩序性表现,主要是利用色彩纯度由鲜艳到灰暗的饱和度变化。色彩在色相、明度(深浅)不改变的前提下,只要依次形成纯度上的变化,即由鲜艳饱和到灰暗、不饱和的逐渐变化,通过纯度不同对受众视觉刺激强度的不同,而形成由强到弱的次序变化。毕竟,鲜艳亮丽的颜色容易首先获得受众读取、浏览的机会,而暗淡的色彩被注意、被读取的排序往往在后面,有时候甚至被忽略。色彩信息强弱不同、先后不同地作用于受众时,就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秩序。
最后是色相的渐变。这种变化既可以针对一个对象,也可以选择多个对象进行,施行的是由一个颜色逐渐地变化为其他颜色,变化的颜色并不局限于两个,色相变化的幅度视主题表现的需要而定。由于不同色相在明度上并不一致,所以色相的渐变也自然地产生了明度变化。与此同时,色相渐变是色相之间柔和的、逐渐的过渡,逐渐变化的过程汇总也产生了一些纯度上的微妙变化。但不管如何,色相渐变的主要秩序还是以色相的渐变、过渡为主。
在色彩关联引起的秩序感中,以色相环为例,既可以是类似色色系中的秩序,也就是以居于中心的某一原色(A)为主,从间色过渡到原色,再从原色过渡到间色。例如,从前一部分色开始,即第一个(B)颜色后,逐渐到中心色(A),即从B+A→A。接着,再逐渐从A过渡到C。这样的色彩秩序就是B→B+A→A→A+C→C,这是色相上的渐变。
另外秩序建立还有色彩在纯度和明度上的变化,主要是色彩纯度和明度上各种梯度的、级差的变化。渐变的色彩秩序是设计对象丰富性的体现,同时,也使受众的视觉体验更加丰富多变和愉悦酣畅。
如果不从图形形状上追求秩序化,就应该另辟蹊径,从色彩上寻找秩序化的方法。另外,不同形状的图形赋予同样或者同类(比如邻近色)的色彩,也可以取得色彩语言上的趋同,使不同面积大小的部分产生秩序感。另一种办法是用有关联意义的颜色组合,比如对比色,红—绿、橙—蓝、紫—黄,对比色的使用也可以使设计对象产生秩序感。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约定俗成的色彩关系,使设计对象的关联度增加,进而追求秩序感,比如印刷色的使用。
不管是运用图形近似还是色彩的关联,都在提醒我们:秩序化强调必须具有系统的思维方式,民族化的语言表现更要在一般的设计原理中找到独特应用,能在不同的语言表现当中找到共同的视觉设计方法。只有掌握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找到奇特的、民族文化意蕴的视觉形象,再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探究,才能不断生成新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