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难点
整体理论体系的架构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建立。从目前查阅的资料看,没有发现对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这一类型风格进行全面的理论架构建立,所以,要从学理上进行体系合理的架构,极为艰难。研究中各种主干与局部的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都必须形成内在的、逻辑的可信,各个章节都应在恰当的位置、层级出现。对当下实践现象加以考察,对现有文献资料不断研读,特别是我国传统设计理论,对蕴含其中的逻辑关系一一梳理,结合西方的现代设计理论,结合田野调研成果,建构平面设计民族化的学科结构。也就是说,只有整体地、宏观地考察研究对象,融会贯通,才能解决民族化表现的学科架构问题。
设计现象与理论归纳两者间的难题。在当下平面设计民族化现象中,虽然民族化表现只是平面设计中的语言类型之一,不是本质和基础的问题,但由于民族化表现的复杂性和理论研究滞后于设计实践的客观性,长期以来并未能引起设计艺术学界的足够重视,所以也未达到西方艺术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程度,更未积累如中国传统书画那样汗牛充栋般体系完备的理论研究成果。比如,闲适的精神调节功能在传统书画中论述较多,而在设计文化中鲜有提及,所以如何就平面设计民族化的闲适怡情功能,从哲学上论证也是个难题。因此,既难于对设计现象确切界定,又无足够的理论研究成果来供参考、支撑。此外,要对一个尚处于动态发展中的语言风格进行考察,归纳规律,对其进行前瞻性预测,也是极富挑战性的。
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问题。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农耕社会,没有现代意义的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传统艺术更多是基于绘画等造型艺术而言,工艺美术论文也多为一些造物的经验式简短记述,重道而轻器。因此,要从文化、民族心理上出发去理解传统设计思想,再到结合基于经济服务的现代艺术设计,并细化到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设计思想和形式技巧上,并非易事。
设计观念的生成与技术实现的物化之间的结合问题。从设计内涵看,要求对设计主题有较深文化层面的理解和独到的看法;而从形式语言来看,设计对操作实现和形式审美又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方面,如何从设计任务中寻找文化解读的切入点,进而形成设计观念?另一方面,如何从抽象的概念落实到操作层面,用民族化的形式语言完美地诠释主题内涵?因为抽象观念可以用文学语言进行详尽的描述,而设计语言却要求精炼的表达,因此,如何实现抽象思想到图式表现的连接,是增值地转换而非截留般输送,如何保证语言在转换后得到扩容和提升,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