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记载的概念设计

二、经典记载的概念设计

我国传统造物设计,非常善于从设计对象属性里发现、抽取和提炼观念,即使一些工艺设计的功能性一般,甚至毫无实用功能,却因象征意义备受社会推崇,对社会起着精神调适、审美观念引导的作用,这方面代表的例子就是玉。

1.从物理属性提炼品德象征

自古以来,玉器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但在国外并非如此,西方对钻石、珠宝等较为着迷,对玉石较为冷落。国内外对玉石的认可反差较大,这也说明了审美活动是一种主观的、个性化的心理活动。玉石本来只是一种质地坚硬、色彩缤纷的石料,从现代出土的玉铲、玉斧、玉锛等来看,玉石曾作为制作生产工具的材料之一而存在,主要用于生产劳动之中,甚至作为兵器出现过。后来,古人从玉石的物理属性中提炼出象征意义,并不断地强化玉与德行的关联性,因而把玉推上了一个极高的象征品格和情操的地位。

《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对此,管子也总结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抟彻远,纯而不淆,辞也。”

上面的话,用后来的白话文通俗地说,大意是:玉所以贵重,是因为它表现为九种品德,温润中带有光泽,是它的仁;清澈而有纹理,是它的智;坚硬而不屈缩,是它的义;清正而不伤人,是它的品节;清明而不垢污,是它的纯洁;可折而不可屈,是它的勇;优点与缺点都可以表现在外面,是它的诚实;华美与光泽相互渗透而不相互侵犯,是它的宽容;敲击起来,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是它的有条理。正是玉的品性坚硬而不伤人,展示了玉的高洁;正是温润中带刚硬的特性,展示了玉的宁可折断也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就是玉的可贵,也是君子美德的昭示。

客观地说,与其说是玉本身具有德行或昭示品格的功能,不如说是古人特别是儒家赋予了玉的象征意义,并不断地传播、强化这一意义。在针对玉器的设计使用上,并不是以实用属性来衡量设计对象,而是将玉石、玉饰这些人造饰物视为某种观念的载体。换而言之,出于对精神调适的需要,古人才设计创造了玉玩这几无实用价值的设计对象。

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再后来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玉也作为一种饰物在社会上层得到了重视。由于玉对雕琢的工艺要求极高,必须结合玉石的大小、质地、颜色,才有可能巧夺天工地、艺术地表现,所以玉石饰物充分体现了古人造物的艺术水平和造物能力。事实上,玉已形成某种品行高尚的象征,创制形象以为象征,是古人德行观念的物化呈现。古人认为,通过艺术地展现玉石的色相、秩序、和谐,象征地揭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象征地昭示人对自身行为的理解和把握。

玉石几乎算作是精神追求的象征和衡量品行的指标,以至于汉代刘向也说:“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

2.从生物习性归纳社会观念

除了专为精神服务的造物如玉饰、礼器、车舆等外,我国古人也注重在实用造物中注入文化因素,强化工艺品、实用物的“宣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意义。

这种造物观,善于从原型对象的生态习性上寻找特点,找到拟人化的契合点,将人性意义根植于设计对象中,其象征意义就得到了强化和提升,并转换成设计的传达和劝服力量,最终对人类社会产生观念层面的影响。

简而言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既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哲学基础,也是其他中国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