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风格与精神气质的形成

第五节 语言风格与精神气质的形成

20世纪中期西方开始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美国建筑家、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一巨著。在这部巨著中,文丘里在肯定了现代主义在设计史上做出伟大贡献的同时,也提出了由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理念的陋、平庸和千篇一律,严重地阻碍和限制了设计师才能的发挥,并导致了大众欣赏趣味的单调和乏味。随之而来的后现代主义流派,在创作意识上批判理性主义;在语言形式上崇尚结构主义,又主张以语言各要素互动的、交往的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在审美体验上反对同一性、整体性,而崇尚异性。这也提醒我们,既要利用糅杂、混搭的处理实现系列元素的“乱中有整”和“杂而不散”,形成活力,打破现代主义带来的死板和单调,又要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表现风格形成精神气质。

顾名思义,平面设计就是用平面的图形图式进行信息传达的样式。在服务于设计主题的前提下,图形或繁杂或简约,色彩或浓重热烈或淡雅清丽,文字或密密麻麻或参若晨星,这些版面要素按照某种法则共同在指定的版面区域演绎主题,就必定呈现出某种特定的趣味、性格或者情感倾向。毕竟,这些表现语言是可视化的,总会呈现出视觉艺术应有的风格特征。而且,在视觉艺术层次的语言形式之下,更蕴含着内在的精神气质或者其他超越形式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