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表现的认知溯源
观念作为人的意识活动之一,是人们对目标对象的一种看法,属于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反映,它来自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的应对、映射或反应。如果没有人类主动的思考加工,外来物象的映射只能是原封不动的影像,而不会形成带有主观色彩的观念,更不可能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化的观念。虽然观念的源头是生产实践,但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初始的、产生观念的那些具体的人类实践活动也许已不复存在,留下的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概括后的理性,并固化成民族的共同记忆,这也是我们可追本溯源的原型。
因此,在研究民族化的语言表现之前,我们必须先把民族化设计观的构成要素和主要来源梳理清楚,然后从其源头上把握,对催生设计观念的各种要素进行条分缕析。在许多情形下,当谈及设计观念的时候,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包豪斯、后现代主义等字眼。这其实仅仅是设计学科中一些广为人知的观念,是近现代对艺术设计影响较大的风格流派而已。确实,在现代设计进入中国的早期,包豪斯和现代主义的功能设计观念曾产生过极为广泛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肇始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风格设计,注重功能设计,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就没有中国早期的现代设计活动。直到今天,当我们谈论到现代设计的时候,仍然不能忽略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重要作用,仍然要把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但是,现代设计进入后现代主义的无序与多元化时代以来,当下的民族化设计已经发展为对造物设计的个性化的独特理解,并表现出鲜明的本土、民族文化特色。但民族化表现的设计思想究竟从何而来,又可能往什么方向发展?我们都不甚明了。面对种种困惑,对设计观念进行追本溯源似为当务之急。
为了梳理民族化设计观的发展脉络,本章从《老子》等经典中的设计表现、天人合一的序列构建和知行结合的效用实践等相关内容出发,就这三方面展开讨论,试图从中归纳出具有核心价值的设计观念,以便进行历时性的研究。特别是通过追溯观念的源头,明晰地把握和考察对象,在明了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再预判设计运动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