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阐述的虚实切换

一、老子阐述的虚实切换

老庄等道家对实用的相对面—虚无、虚静的功能进行了挖掘,并特别强化了由技进乎道的精神调适功能,注重审美体验,突破性地扩大了人类的精神疆域。

1.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老子在春秋时期所作的《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毂的空虚,使得车子可以运转,赋予了车子的功能性;用模型将黏土制作成陶坯后,再通过烧制的方式得到陶的器皿,而正是器皿中的空虚,反而促成了器皿能盛放东西的功用;在房子的墙上开凿门窗,正是门窗的空虚可让光线射进房屋,人、空气通过门和窗进出、流通。所以,“有”给人带来功利,是因为“无”在起作用的缘故。老子的这段表述,深刻地论证了实体和空虚、存在与虚无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彰显出我国传统设计思想对功能的独特理解。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有关学者研究认为:“造物行为在本质上是在建造虚无,并且是通过与实体打交道的方式来建造虚无的。”可见,老子对于造物活动深刻的思考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今,连过去的室内设计都改称为空间设计,突出了对空间的关注和创造。

老子对实体与空虚、有与无、正与反的认识,几乎把人类的注意领域扩大了一半,也使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把握更加完整和全面,从而更加辩证地把握了事物的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以往的认知习惯里,我们往往习惯在具体的、有形的对象上,主要注意事物可触及的、可见的、有用的功能或部分,而容易忽略与实体相对应的虚无、与有用相对应的无用。在建筑设计上,老子的这种思想启迪了对结构以外的空间的注意。在平面设计上,老子的这种思想启发了对负形的重视。

2.正与负的形象切换

在传统绘画的认知里,主要侧重对主体形象的刻画,主体形象以外的空白部分多以背景的形式出现,对所描绘的东西进行映衬,并未获得如主体形象一样的同等重视。在传统绘画里,留白处理也只是作为塑造隐逸、缥缈意境的空白而存在。在平面设计中,利用老子对实与虚、有与无的认知,对空白部分、负形部分与主体形象、正形部分同等地重视,对前者进行某种生命力特征、运动特性的处理,以加强图形以外的、空白部分的经营处理。这样不但可以创造性地拓宽表现空间和维度,也对设计的风格特征、气质韵味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以图形标志设计为例。如只对一个图形标志展开设计,一个形式符合视觉传达基本要求的图标在纸张载体的幅面里,不过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者点而已,呈现的是它自己的属性规定。而如果把老子的理论加以应用,就可以让图标与周围的虚无、空白部分发生有机的联系甚至形成正负形、互为映衬而相得益彰的形式。在正负形的标志设计中,正负形相互依存、共同运动和互相印证,正形与负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话、运动关系。除了正形的明确限定给予人深刻印象外,负形对正形以外的空间进行了无限的填充,也可以把观众的思绪、体验引向无限。而这种变虚为实,把审美体验引向无限、引向回味无穷的设定,正是负形的特别之处。可以说,平面设计中正负形的认知与应用,正是老子有与无、虚与实、内与外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