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创造到审美契合

三、从形式创造到审美契合

设计加工环节不但为深化设计主题服务,甚至创造性地为形式与内容的艺术结合、物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考工记》中所举的“梓人为笱虡”看,设计者、制作者梓人(木工)并不是简单地为乐器做一个承载的支架而已,而是进行艺术构思,把艺术与技术工艺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整个器具与服务对象综合考虑,把器具、支架、乐器作为一个统一的形象来进行关联、互补的设计。特别是声、形结合,视觉和听觉结合天衣无缝,即在鼓的下方支架以虎豹猛兽的形象出现,使听众在耳朵听到鼓声的同时,眼睛也观看到虎豹等猛兽的雄健体态,声音与形态在观众脑海中合而为一,仿佛听到虎豹在嚎叫一样。如此设计,鼓声能形象化,形象又能声音化,声音由于具象的形态而得到强化,形象也因声音得以造势,从而合力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渲染氛围,形成了情景化的艺术感染。宗白华先生曾说:“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

从本章讨论来看,首先对中国传统设计进行学理探究,其中关于光的装饰设计作用,主要是概括地表现对象本质之处,赋予了人们常见的景物等欣赏对象审美特性。这些最原始的、最本原的论述,能对纷繁复杂的现代设计现实提供思考与借鉴。其次,老子的论述,使我们总是辩证地看待、表现和使用事物,而不是仅仅看到实在的、有利于人们的一方面。老子学说中实体与空虚、存在与虚无的思想,由此可对平面设计中正形与空白展开做无限的拓展和深化,对形成中国气质、民族风格的当代设计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支持。再次,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使设计不再局限在对象的形式美之上,而是把对象放置在一个更大的、动态的甚至是生生不息的系统、序列里,通过对应的比拟,寓意设计对象在循环不止的序列中的运动属性。这也是从有限走向无限的设计观念。最后,在数千年的知行合一的功能实践后,我国传统造物设计对材料的独到认知、对模块和标准的系统工艺作业、对形态创造与审美的契合,都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为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在方法、风格上的系统化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