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概括化的表现
虽然观念化处理含有概括的成分,但观念化并不完全等同于概括化,观念化部分是主观印象,是主体的人对客观对象认可的、接纳的部分,情绪化、主观化的成分较大,而不一定是对象客观的、全面的或者本质的反映。概括化的处理手法是在保留客观对象的主要部分、本质部分的基础上,根据美观得体、统一协调的原则,删除那些次要的部分或者冗余的信息,并对余下的主干部分形体进行格式化、条理化的处理,通过形态的进一步概括,强化对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的表达,使原型载体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信息指示方向更加明确。
设计的概括化处理,目的主要是主动影响受众生理上的视知觉,主动适应他们的一些视觉习惯,符合他们的视觉流程和视觉逻辑。除了图形的相似或者渐变外,其他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浏览方式,或者人们喜欢连贯的、重复的形象,喜欢有对比的形象等,还有在颜色方面人们最喜欢的其实是有对比的互补色等诸如此类的信息,其获取的过程都与人们的生理习性有关,都是信息传达对象—人的生理机能的本能反应。
概括化的语言表现,也应该对这些受众习惯充分了解和灵活运用,应该更加强调对受众生理、心理和文化的关注,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受众的感知方式进行研究。在概括化的处理手法中,传统图案的归纳处理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应用。中国传统的图案纹饰,从早期的图画指示、记录的功能开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审美的发展需要,其纯粹的审美价值渐渐地占据主导地位,象征意义反而逐渐弱化。这期间,概括化的处理对样式的逐渐完美和程式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图案的原型一般带有绘画的痕迹,形式上带有情绪化、个性化特征,而缺少概括化、符号化或者典型化的共性特征。从图案的整理手法看,通过对原型的进一步抽象与概括处理,从写实走向抽象,从变化走向趋同,从凌乱走向规整,从单调走向韵律,从个性走向共性,使原型从物质领域走向精神世界。这个过程,是对客观对象从低级的客观再现到高级的主观表现的提炼过程,是从简朴的、单一的物物关系升华到丰富的物与人、人与人关系的过程,也是把原型的自然属性转换成人的社会性或象征意义的过程。
在昆曲《桃花扇》的整体推广设计中,剧名《桃花扇》与海报设计就充分地体现了概括化的处理手法。在标志(图3-5)中,虽取扇子的扇面而舍弃了扇骨,但仍不失对扇子这一形象的辨识。“桃花扇”三字仅取字体的大体结构,而舍弃了笔画大小、转折和上挑、下压等丰富变化,传统书法中欲左先右、顿挫的笔势更被去掉,仅以纤细、秀丽的银钩铁划来形成白色纹路,颇有金粉秦淮的意蕴,概括地传达剧目的内容信息。缩略后的小图,则进一步舍去剧名“桃花扇”三字,仅保留“花”字中原来笔画突变成的一朵桃花。这样扇面中有一桃花的形象,仍能简洁地表达主题。同时,在《桃花扇》的推广海报(图3-6)中,更以撕裂的扇面来象征朝代更替、战火频繁背景下的悲欢离合,以血滴状的图形满布版面,象征表现了战争带来的血腥。优雅的扇子、缠绵的爱情和无情的战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图3-5 昆曲“桃花扇”
图3-6 昆曲“桃花扇”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