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之处

二、创新之处

架构一个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理论体系。本书全面整体地从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层面去剖析现象本质,而不是孤立地从语言表现的技术层面去分析。其中,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纵向地从现象追溯到源头,考察民族化设计思维的形成要素和动力因素,便于整体地、系统地把握艺术长河中某一支流在某一时间段的表现。比如,从先秦的经典著作如《周易》《考工记》等中寻找民族化设计观的源头,纵横开阖,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民族化设计的本土性。

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的形成和转换模式的考察。从课题的中西两源流不断地对比考察。要考察功能性表达的现实需要,必须考察基于西方的艺术设计理论,是求同;民族化表现是艺术设计在特定区域上的特定表现,要满足受众的精神性需要,又必须考察本民族在文化、历史、心理上的特点,是存异。如此不断往复,既区分又联系,既对比又借鉴,既求同又存异。由此,归纳出一系列艺术设计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的表现规律和运用范式,对于认识艺术设计本体和地方文化、外来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融合表现,也大有裨益。

对某一少数民族的设计造物行为进行田野考察后的理论归纳,对少数民族特色的凸显方式进行梳理。前者对加深传统设计内涵的理解和增强民族化程式的表现力有所帮助,管中窥豹;而后者对少数民族传统图像的提炼再造提供系统的参考思路,以便触类旁通。

对研究进行实践性或操作层面的确证,一改以往设计研究重理论阐述而轻实践操作的做法。没有连接到技术实践的应用理论探讨,仅仅是空想的假设而已,可信度存疑。因此,除较为详细的设计思想梳理外,设计概念到语言实现也进行技术层面的解读。尤为重要的是,作者也践行着民族化的设计表现,因此,通过自己的设计实践作品对课题理念的直观诠释,能直观地阐明“设计主题解读—观念生成—技术实现”等过程环节。

结合对单一民族文化的田野考察,既为民族化表现增加了活力因子,民族化的设计思路又为民间民艺的传承发展带来产业化思路。如此,既加大了平面设计的研究范畴,又为本学科在民族院校中的特色学科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宽了借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