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系列元素的协调

三、网格化—系列元素的协调

网格化处理是平面设计用以处理、调整和控制多个单元要素的方式,尤其在连续的多幅面的设计中应用较多。网格化处理可以通过单元处理保持一致的格式计算,在图形规格、线条属性特征上保持着较为一致的情感取向,使各幅面的图形图像处理和图文编排方式取得同一化处置,从而保证了版面样貌和精神气质的高度一致。正因为有了网格化处理原则,设计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才有了保证,使平面设计的信息传达完全不同于绘画随意的形与色的处置。换句话说,绘画的元素是随机和单一的,设计语言是有意安排和重复的,后者在形状大小、位置上有着更为严谨的对应、呼应关系,在距离和单位计算上有着更为细腻的考量与应用,信息也更有秩序与层级。也可以说,绘画是情感的主观呈现,设计是观念的理性表达。

在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中,网格化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是现代设计的功能性传达最为优势的地方之一。在中国的传统纹饰中,除了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骨骼应用外,其他如铜钱方形、菱形、六边形蜂窝状的图案都可以构成应用骨骼,用来对图文设计元素进行统一的格式处理,使设计元素具有某种情感属性或者一样的情感特征。

客观地看,网格设计的思维方法实际上仍是一种宏观把握与控制的方法论,是在统一的基础上求变化的推演,这样的格式化对信息的区分度、秩序感有着极强的控制效果,值得我们加以借鉴和深究。

在一个系统性良好的版面中,设计元素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任何一个元素能独立存在和产生作用,一切都是协同作用,都在遵循某种构成形式或者格式法则。比如说,如果将一个关联度高的版式所基于的底去除,局部移动版面中的某一主体元素,将会极大地影响其他元素,因为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互相作用的协作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对设计中其中一个元素进行修改,都要相应地调整其他版面元素。如果版面格局已经改变,原来的影响或氛围也就受到了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