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表现的思维方法
人作为实践行为的主体,对社会实践活动起主导作用。由于人主观地、能动地改造客观现实,所以不同的思想观念带来不同的实践结果,不同的思维方法又影响着操作实现的过程。显然,系统化思维方法指导下的探究比漫无目的的尝试更有成效。对于一个设计项目而言,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使项目有层次地、不断地接近目标,是对质量的一种约束和限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避免不必要的尝试,如果某个环节、某个创意与设计主题的关联度不大,如果基于主题的考量已毫无价值,便可以考虑放弃而另起炉灶。
在民族化的语言表现中,应该从开始的概念抽取、中间的语言组织,到最终的风格表现等环节,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明确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目标所在与思考的解决方式,避免那种灵光一现的、突如其来的灵感式的操作。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概念的抽取、生成阶段是最关键的一步,唯有第一步的方向有所保证,随后展开的环节才有继续进行的价值,否则容易导致南辕北辙的后果。在概念的抽取生成环节中,在意蕴上必须指向历史文化,因为唯有指向了历史文化,设计的主题内涵才得以深化,才有所依托。同时,在底蕴上体现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也唯有以本民族的文化作为情感沟通的媒介,比如典故、传说等,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关怀。其次,在概念的具象化过程中,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符号元素,意象地表现,并做抽象化、概括化和秩序化的处理。抽象化是为了表现更本质与更内在的属性;概括化是舍弃那些次要的信息和部分;秩序化是运用对称、均衡等形式法则,使设计对象的外在弱化自然形态特征,而增加和谐与美的特征,使所蕴含的信息传达在过程中更加流畅,审美过程更加愉悦。再次,在当下与历史、主题要求与文化表现的结合中,不能只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必须是在主题的表现内容与传统的历史文化的巧妙结合后,形成新的视觉形象。这样的形象,可能是主体形象突出的,也可能是主体形象模糊而以氛围渲染为主的。但是,不管他们以何种形式呈现,其内在的魂魄是民族的,文化底蕴是民族的。也唯有如此,才能称之为民族化表现。
从概念形成、元素选取与形式组织三者的内在关系看,概念是主导与决定性的,元素是负载主题观念的直观载体,而形式的组织则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章法,三者是前后次序排列,显示了由观念到抽象化的过程。但无论如何,上述三者的结合都有赖于一定思维方式的指导,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精确地把握民族化语言表现来说,更是如此。本章将分五节予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