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简介
《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这本书是由吴震创作的,《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共有68章节
1
自 序
二十余年来,我的研究兴趣一直在宋明理学,特别是对阳明心学以及明代思想情有独钟,写了几本专著。从《阳明后学研究》(2003)、《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
2
导 论
...
3
一、取径与目标
在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研究领域,宋明时代的儒学思想无疑十分重要而备受关注。在有关宋明儒学的一般论述中,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或是有关理学、道学、心学以及“气学”的学派争...
4
二、德福之道
毫无疑问,道德劝善并不是明代士大夫发现的新方法,毋宁是传统儒家伦理学的固有主张,历代儒者以及经典文献都有大同小异的这方面说法。只是当思想历史发展到明末清初之际,...
5
三、回顾与反省
在宋元明清的思想研究领域,宗教问题正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民间宗教”、“秘密宗教”,如明教、罗教、摩尼教、白莲教、八卦教、天理教,等等,已有数量可观...
6
四、结构说明
本书由九章组成,以下就各章内容略作简要说明。 第一章采用概念发生学的方法,尝试勾勒一条思想史的线索,以说明“劝善”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发生脉络,窥看先秦儒家、诸...
7
第一章 明末清初劝善思想溯源
...
8
引言:善书与劝善
自17世纪初,由袁黄(号了凡,1533—1606)、颜茂猷(字壮其,1578—1637)等儒家士人鼓动起来的一场道德劝善运动,其影响所及非常普遍,在整个清代可谓...
9
一、早期儒家经典中的劝善叙述
在早期儒家经典《左传》中便已出现“劝善”这一思想主题,例如《左传·成公十四年》引君子之言曰: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
10
二、汉唐经学与宗教文化中的劝善
从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角度看,与先秦的“子学”时代不同,汉代可谓是“经学”时代,然而在汉代儒者的经学诠释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政治实践的层面来论说劝善的主张其实很多...
11
三、宋以后三教融合背景下的劝善
我们知道,经过唐宋时代儒者对佛道二教的批判,在儒家士大夫的心目中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模式:佛道二教之所以与儒家思想大相径庭,不可运用于国家社会的治理,其因就...
12
第二章 阳明心学与劝善运动
在晚明时代(指万历元年至明亡,即1573—1644年)[1]的“劝善运动”中,阳明心学扮演着什么角色,这是本章将要讨论的主题,大旨在于指出三点:一、当阳明将目光...
13
一、乡约与劝善
我们知道,晚明以来以《功过格》、《阴骘文》等大量善书的出现为背景,形成了一股“道德劝善”的思想运动,这场“运动”是在16世纪中叶以降,伴随着阳明心学家所推动的心...
14
二、谕俗与劝善
话题再回到《南赣乡约》。上面提到《南赣乡约》设立“彰善”、“纠过”二簿,这说明阳明在讲求“迁善”的同时,还注重“改过”,其中阳明提到了一个观念,涉及“迁善改过”...
15
三、劝善以化俗
然而,当阳明撰写《乡约》、《谕俗》之际,他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显然是劝善化俗,而其针对的主要对象不是士人而是庶民,他主张由“约长”率领“众人”向神明发誓,显然是出于...
16
第三章 晚明心学与宗教趋向
...
17
引言:何谓“宗教”
由以上讨论可见,阳明心学在主张劝善化俗的思想中,其实已蕴含了某些宗教性的观念。这里有必要对何谓“宗教”的问题略作考察,以便更为深入地探讨在心学思想的发展流变中道...
18
一、心学与宗教
毋庸置疑,明代中叶以降,阳明良知学在士人社会是如何演变发展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的,已然构成了晚明社会文化中的一种“文化脉络”。关于明代中晚期的心学运动与晚...
19
二、报应与感应
事实上,龙溪在因果与报应等问题上,并没有一味否定,他有一个经典的说法: 佛氏谓之因果,吾儒谓之报应。[46] 认为佛教所说的“因果”,其实就是儒家所说的“报应”...
20
三、自讼实践
不用说,所谓“自讼”,典出孔子“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60],依孔子的说法,他并未遇到过真正能做到见过而自讼者,可见自讼实践是一种要求极高的自我反省的道德...
21
四、小 结
余英时曾通过对近溪之师颜山农的仔细考察发现,不但明代儒学的转向表现为“从政治取向转为社会取向”,而且儒学到了山农的手上“已转化为宗教,这是毫无疑问的”,山农“已...
22
第四章 晚明时代儒学宗教化趋向:以颜茂猷《迪吉录》为例
...
23
引 言
在17世纪20年代,有一位福建出身的士人颜茂猷提出了一套以“果报”观念为基础的道德劝善理论,大谈特谈“上帝冥府”、“因果报应”,认为人的生活幸福是可以根据某种因...
24
一、七 辨
《七辨》设计了七个问题,依次是: (1)“或曰:子罕言利,兹之谈报,比于利矣。” (2)“然则,报,信乎?” (3)“然则,其报之迟速,何也?” (4)“然则,...
25
二、六 祝
《六祝》主要讲了六条行为原则,依次是: (1)“一起信心”。 (2)“一重传流”。 (3)“一愿增补”。 (4)“一嘱勤修”。 (5)“一重养心”。 (6)“一...
26
三、三 破
《三破》一文的叙述方式与上述两文不同,文中以大量历史事件为案例,集中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破安不善者习心习见”。 (2)“破阻善者习心习见”。 (3)...
27
四、小 结
须指出,茂猷建构上述这套劝善理论,其问题意识与晚明心学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如所周知,自16世纪20年代以来,由王阳明掀起的一场“致良知”运动,其实质无非是...
28
第五章 《人谱》与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向
...
29
引 言
《人谱》是明末大儒刘宗周(号念台,世称蕺山先生,1578—1645)晚年的一部论著。据载,蕺山于崇祯七年(1634)草成此书后再三修改,最后于临死前一个月仍在修...
30
一、结构内容
《人谱》由两大部分组成:《人谱》和《人谱杂记》(又称《人谱类记》)。清初不少单刻本则将两者隔裂,只收《人谱》而将《人谱杂记》剔除。[7]道光年间刻本《刘子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