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这是2009年9月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的一本旧著,转眼间竟已过了7年。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点是值得纪念的,这是在我学术生涯中,由阳明学研究领域之外开辟的“第二领域”——有关明清“劝善”思想研究的新领域。不过所谓“新领域”只是对我个人而言,就学界而言,劝善思想研究其实已有相当的学术积累,早在民国时期,贺箭村《古今善书大辞典》(1934年)可谓近代以来善书(又称“劝善书”)文化研究的嚆矢之作,而日本学界历来比较关注这个领域的问题研究,如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1960年)就具有标志性意义;此后,台湾学者郑志明《中国善书与宗教》(1988年)、大陆学者李刚《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1994年)、美国学者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1999年)、香港特区学者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1999年)等专著在中文世界的出版也有重要意义,意味着明清时代的善书文化、劝善思想足以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上所列六书,大致有一个相同的研究维度,就是从宗教特别是道教或民间宗教的维度出发来展开研究的;相比之下,我的这部论著在研究视角上略有一些不同,即以儒家思想为立足点,从儒学的宗教性、儒学的宗教化以及儒学与宗教的紧张和互动等维度出发,来审视明清劝善运动的某些思想面相,进而发现宋以来的近世中国,特别是“后16世纪”的明清时代,代表“第一文化”精英阶层的儒家士大夫在精神生活世界共享着代表“第二文化”庶民阶层的善恶相报、行善积德等各种世俗信仰,表明晚期中华帝国的士庶上下两层社会正出现一种新动向,即在思想、道德、宗教等各个领域,同时着手推动以“与人为善”、“善与人同”、“一体同善”(即儒家的“万物一体”理想)为目标的社会秩序重建。对于这种试图建构“共同善”的社会理想究竟应如何评估,儒家传统的“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入世精神、担当意识,如何在推动慈善关爱、守望相助、扶老济贫等和谐社会共建方面得以体现,是值得我们在当今社会进行反思和省察的。

本书的撰写过程在“自序”中已有交代。此次简体字修订版删除了原书的第五章“颜茂猷劝善思想的特质及其定位”,以便将此纳入另一部专书《颜茂猷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但仍保留第四章“晚明时代儒学宗教化的趋向:以颜茂猷《迪吉录》为例”,以保持原著的相对完整性。其他的章节结构一仍其旧,在文字上只对个别的错字别字进行了纠正,格式上为符合大陆出版界的惯例而做了局部调整,至于文字修饰以及观点表述则未作任何修改。

2016年1月15日于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