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古  籍】

(一)丛书、史籍

《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百子全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全宋文》,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

《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四部丛刊》,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四部丛刊》电子版,北京: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2001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张元济等辑:《续古逸丛书》,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荀悦:《汉纪》,张烈点校:《两汉纪》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袁宏:《后汉纪》,张烈点校:《两汉纪》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刘知几:《史通》,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

刘鳞长:《浙学宗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11册,明崇祯十一年自序本。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孙小力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文秉:《甲乙事案》,《续修四库全书》第443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清抄本。

——:《烈皇小识》,台北:文海出版社刊“明清史料汇编”二集第3册,无出版年。

温睿临:《南疆逸史》,《续修四库全书》第332册,清傅氏长恩阁抄本。

朱子素:《嘉定屠城纪略》,《丛书集成新编》三编第99册。

蒋平阶:《东林始末》,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2年版。

吴应箕:《启祯两朝剥复录》,《续修四库全书》第438册,清初吴氏楼山堂刻本。

钱仪吉:《碑传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小腆纪传》,《续修四库全书》第332册,清光绪十三年金陵本。

邵廷烈辑:《娄东杂著》,清道光十九年阮元序刻棣香斋丛书本。

王宝仁等编:《娄水文征》,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僧佑:《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本。

道宣:《广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本。

《大正藏》,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年。

《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

守一子编纂:《道藏精华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二)经部、子部

郑玄注、孔颖达疏:《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十三经注疏》标点本。

蔡沈:《书经集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册。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宋本周易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本。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周易本义》,清乾隆七年明善堂刊怡府藏板,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6年影印本。

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

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董仲舒:《董仲舒集》,袁长江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贾谊:《新书》,《诸子集成》补编第1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向:《说苑》,赵善诒:《说苑疏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王充:《论衡》,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荀悦:《申鉴》,《诸子集成》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

王符:《潜夫论》,汪继培笺,《诸子集成》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

《孔子家语》,《百子全书》第1册所收“扫叶山房”王肃注本。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三)佛道

慧远:《明报应论》,《大正藏》第52册。

——:《三报论》,《弘明集》卷5。

道安:《二教论》,《广弘明集》卷8。

非浊:《三宝感应要略》,《大正藏》第51册。

唐临:《冥报记》,方诗铭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宗密:《原人论》,镹田茂雄注释,东京:明德出版社1973年版。

道宣:《集古今佛导论衡》,《大正藏》第52册。

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并表》,《广弘明集》卷12。

法琳:《辩正论》,《广弘明集》卷13。

李师政:《内德论》,《广弘明集》卷13。

道世:《法苑珠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智圆:《中庸子传》,《全宋文》卷315。

契嵩:《镡津文集》,《大正藏》第52册。

——:《辅教编》,荒木见悟译注,东京:筑摩书房1981年版。

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大正藏》第48册。

大慧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道融:《丛林盛事》,《碯续藏经》第148册。

志磐:《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册。

云栖蘟宏:《竹窗随笔》,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自知录》,载《竹窗随笔》。

憨山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版。

戒显:《现果随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55册,清康熙刻说铃本。

葛洪:《抱朴子内篇》,王明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增订本。

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58册,明代刻本。

夏宗禹:《黄帝阴符经讲义》,《道藏》第2册。

王重阳:《重阳全真集》,《道藏》第25册。

马丹阳:《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

李道纯:《中和篇》,《道藏》第4册。

林辕:《谷神篇》,《道藏》第4册。

陈致虚:《金丹大要》,《道藏》第24册。

王道渊:《还真集》,《道藏》第24册。

(四)笔记小说

干宝:《搜神记》。

陶潜:《搜神后记》。

刘敬叔:《异苑》。

刘义庆:《幽明录》、《宣验记》。

王琰:《冥祥记》。

祖冲之:《述异记》。

颜之推:《集灵记》。[1]

方勺:《泊宅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册。

俞成:《萤雪丛说》,《丛书集成新编》第86册。

刘若愚:《酌中志》,《续修四库全书》第437册,清道光二十五年潘氏刻海山仙馆丛书本。

(五)善书

李元刚:《厚德录》,《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3册。

黄光大:《积善录》,《说郛三种》卷64。

陈录:《善诱文》,《说郛三种》卷69。

李昌龄:《乐善录》,《续古逸丛书》本。

——:《太上感应篇》,(清)黄正元补注,(清)毛金兰增补,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胡莹微:《进太上感应篇表》,《道藏》第27册。

温怀仁:《太上感应篇叙》,《道藏》第27册。

又玄子:《太微仙君功过格》,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仁孝皇后:《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20册,明永乐五年内府刻本。

朱棣:《为善阴骘》,《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21册,明刻本。

:《谷诒汇》,明崇祯七年序刻本。

许缵曾:《感应篇图说》,《藏外道书》第27册,清顺治十四年刻本。

徐天行等:《太上感应篇注疏》,康熙三年刻本。

陈锡嘏:《汇纂功过格》,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康熙二十七年序刻本。

胡振安编、朱致一校:《汇编功过格》,清康熙四十一年序刻“与善堂本”。

惠栋:《太上感应篇注》,《丛书集成新编》正编第26册,粤雅堂丛书本。

周鼎臣:《增订敬信录》,清乾隆四十四年重镌本。

王砚堂:《太上感应篇注》,《藏外道书》第12册,清光绪二十五年有福读书堂重刊本。

赵如升:《阴骘文像注》,《藏外道书》第12册,清康熙五十八年序刊本。

彭绍升:《太上感应篇汇注》,《寿世慈航》卷1,《藏外道书》第28册。

俞樾:《太上感应篇缵义》,《道藏精华录》第10集。

单学传:《感应篇试律序》,黄编:《汉学堂知足斋丛书》本。

(六)方志

《绍兴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浙江府县志辑第40册,清乾隆年修。

《康熙休宁县志》,(清)廖腾修、汪晋征等纂,《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90册,康熙三十二年刊本。

《乾隆泉州府志》,(清)怀荫布修,黄任、郭赓武纂,《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福建府县志辑第23册,光绪八年刻本。

《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清)金吴澜、李福沂修,汪、朱成熙纂,《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凤凰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6辑,清光绪七年刻本。

(七)文集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献先生文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85册,河南赵氏家刻本。

周敦颐:《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吕大钧:《吕氏乡约》,《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34册,宋嘉定五年李大有刻本。

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0册,元刻延二年重修本影印。

杨时:《龟山先生语录》,《四部丛刊》续编第49册,宋刻本。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第209册,明正德刻本。

刘驷:《爱礼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册,明刻本。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传习录》,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修订版。

黄绾:《明道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艮:《王心斋全集》,京都:中文出版社刊和刻本,无出版年。

王畿:《王畿集》,吴震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罗洪先:《石莲洞罗先生文集》,明万历四十四年陈于廷叙刊本。

邹守益:《东廓邹先生文集》,明隆庆六年马森序刻本。

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明刊云丘书院藏本。

欧阳德:《欧阳南野先生文集》,明嘉靖三十七年梁汝魁序刻本。

王栋:《一庵王先生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册,明万历三十九年抄本。

颜均:《颜均集》,黄宣民点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罗汝芳:《盱坛直诠》,明万历三十七年跋刻本。

——:《盱江罗近溪先生全集》,明万历四十六年刘一叙刻本。

——:《太祖圣谕演训》,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明刻本。

——:《近溪子集》、《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9、130册,明万历十五年杨起元序刻本。

——:《近溪子集·庭训》,日本九州大学藏本。

——:《罗明德公文集》,东京:内阁文库藏明崇祯五年陈懋德序刻本。

姜宝:《姜凤阿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8册,明万历刻本。

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明万历三十三年序刊本。

尤时熙:《尤西川文表》,《续中州名贤文表》卷44,清光绪三十年鸿文局石印本。

吕坤:《呻吟语》,疋田启佑整理,东京:明德出版社1984年第2版。

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明万历二十六年序刻本,1970年。

李贽:《李温陵集》,明万历间刻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孟化鲤:《孟云浦先生文集》,明万历二十五年张维新叙刻本。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清光绪三年重刊《顾端文公遗书》本,台北:广文书局1975年影印本。

高攀龙:《高子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2册。

屠隆:《鸿苞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8册,明万历三十八年刻本。

方扬:《方初庵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刊》集部第156册,明万历四十年方时化刻本。

胡宗洵:《省身集要》,《四库全书未收书辑刊》5辑第14册,明万历十六年龚仲庆序刻本。

林有麟:《法教佩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44册,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

陈荐夫:《水明楼集》,《四库全书存目丛刊》集部第176册,明万历年间刻本。

袁了凡:《了凡杂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80册,明万历三十三年建阳余氏刻本。

——:《两行斋集》,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天启四年刻本。

——:《宝坻政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80册所收《了凡杂著》本。

——:《立命篇》,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三十五年序刻本。

——:《阴骘录》,日本内阁文库藏明末刻本。

——:《阴骘录》(和刻本),日本元禄十四年刻本,石川梅次郎译注,东京:明德出版社1981年第2版。

颜茂猷:《迪吉录》,《四库全书存目丛刊》子部第150册,明末刻本。

——:《云起集》,日本内阁文库藏明末刻本。

祁彪佳:《祁彪佳文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祁彪佳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汤宾尹:《睡庵稿》,《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3册,明万历三十九年序刻本。

陶望龄:《歇庵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65册,明万历乔时敏等刻本。

龄:《小柴桑喃喃录》,明崇祯间陶石梁自序本。

——:《赐曲园今是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0册,明崇祯间刻本。

——:《迁改格叙》,载刘鳞长:《浙学宗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11册,明崇祯十一年自序本。

——:《证人社题词》,载刘鳞长:《浙学宗传》。

史孝咸:《社学疏后记》,《中国历代书院志》第9辑《姚江书院志略》卷上,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王启元:《清署经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明天启三年序刊本,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文翔凤:《南极篇》,《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11册,明万历刻本。

——:《皇极篇》,《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9册,明万历刻本。

——:《东极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4册,明万历刻本。

——:《文太清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4册,明末抄本。

韩霖:《铎书》,孙尚扬等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庞迪我:《七克》,见《天学初函》,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

刘凝:《觉斯录》,载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台北:利氏学社2002年版。

陈龙正:《几亭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13册,清康熙乙巳畲一元刊本。

刘理顺:《刘文烈公全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4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顺治刻康熙年刊。

刘宗周:《刘宗周全集》,吴光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刘子全书抄述》,《刘宗周全集》第6册。

陈确:《陈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增订版。

——:《宋元学案》,《黄宗羲全集》第3—6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增订版。

——:《弘光实录钞》,《续修四库全书》第367册,清光绪三年傅氏长恩阁抄本。

黄宗会:《缩斋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5辑第26册,清钞本。

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读通鉴论》,《船山全书》第10册。

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李:《二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刁包:《用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6册,清康熙三年熊仲龙刻本。

孙奇逢:《孙奇逢集》,张显清主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钱谦益:《有学集》,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初学集》,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孙承泽:《藤阴札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9册,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姚文然:《姚端恪公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18册,清康熙二十二年姚士等刻本。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陈祖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祝渊:《月隐先生遗集》,《丛书集成新编》续编第188册。

吴蕃昌:《只欠庵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20册,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郑仲夔:《玉尘新谭》,《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38册,明万历四十五年刻本。

黄百家:《学箕初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7册,清康熙箭山铁镫轩刻本。

张尔岐:《蒿庵集》,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

李邺嗣:《杲堂诗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谢文:《谢程山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9册,清道光三十年刻谢程山先生全书本。

魏禧:《魏叔子文集》,胡守仁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魏裔介:《兼济堂文集》,魏连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静怡斋约言录》,《续修四库全书》第946册,清顺治十一年魏裔介自序本。

——:《樗林闲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3册,清康熙十九年龙江书院刻本。

许三礼:《天中许子政学合一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65册,清康熙刻本。

钱肃乐:《钱忠介公集》,《丛书集成新编》续编第149册,《四明丛书》本。

冒襄:《同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清康熙冒氏水绘庵刻本。

——:《巢民文集》,《丛书集成新编》三编第53册。

陈瑚:《确庵文稿》,《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清康熙毛氏汲古阁刻本。

——:《圣学入门书》,载《确庵文稿》,清宣统至民国间吴兴刘氏刻留余草堂丛书本。

——:《顽潭诗话》,《丛书集成新编》三编第61册,民国六年唐文治序刻峭帆楼丛书本。

——:《离忧集》,《丛书集成新编》三编第43册,清康熙十年陈瑚序刻峭帆楼丛书本。

——:《从游录》,《丛书集成新编》三编第100册,清顺治十六年钱谦益序刻峭帆楼丛书本。

——:《淮云问答》,《丛书集成新编》续编第41册,明崇祯十二年陈瑚自序本。

——:《蔚村三约》,《娄东杂著》(清道光十九年阮元序刻棣香斋丛书本),石集。

——:《安道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71册,清光绪十九年吴镜沆序刻本。

——:《桴亭先生行状》,《丛书集成新编》三编第85册,清光绪二十五年唐受祺刻《桴亭先生遗书》本。

陆世仪:《论学酬答》,《续修四库全书》第946册,清同治十三年顾湘刻小山房丛书本。

——:《桴亭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清光绪二十五年唐受祺刻《桴亭先生遗书》本。

——:《思辨录辑要》,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影印清光绪丁丑江苏书局开雕本。

——:《志学录》,《丛书集成新编》三编第15册,清光绪二十五年唐受祺刻《桴亭先生遗书》本。

——:《桴亭先生诗集》,《丛书集成新编》三编第42册,同上。

——:《甲申臆议》,《丛书集成新编》三编第19册,同上。

——:《治乡三约》,《丛书集成新编》三编第21册,同上。

——:《尊道先生年谱》,《丛书集成新编》三编第85册,同上。

王时敏:《奉常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66册,清道光十六年王宝仁序刻本。

——:《奉常家训》,《娄东杂著》金集。

郁法:《省身录》,《娄东杂著》丝集。

陈迈:《敬学录》,《娄东杂著》竹集。

邵嗣宗:《洗心录》,《娄东杂著》土集。

诸士俨:《勤斋考道日录》,《丛书集成新编》续编第42册,《太昆先哲遗书》本。

宋瑾:《人谱补图》,《丛书集成新编》续编第62册,《檀几丛书》本。

——:《根心堂学规》,《丛书集成新编》续编第62册,《檀几丛书》本。

邵廷采:《思复堂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姚江书院志略》,《中国历代书院志》第9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申涵光:《聪山集》、《荆园小语》、《荆园进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7册,清康熙十二年序刻本。

王余佑:《五公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7册,清康熙三十四年枕钓斋刻本。

汤斌:《汤斌集》,范志亭、范哲辑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程穆衡:《娄东耆旧传》,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

全祖望:《鲒亭集文集选注》,黄云眉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

——:《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陆陇其:《陆稼书先生问学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2册,清同治刻正谊堂全书本。

——:《三鱼堂剩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册。

颜元:《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传注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73册,清康熙雍正间刻颜李丛书本。

——:《李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陈宏谋:《训俗遗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58册,清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惠栋:《松崖文钞》,漆永祥点校:《东吴三惠诗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古籍整理丛刊第12册,2006年。

卢文:《抱经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袁枚:《袁枚全集》,王英志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十驾斋养新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王鸣盛:《西庄始存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434册,清乾隆十年刻本。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赵翼:《陔余丛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廿二史札记》,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订补本。

朱皀:《知足斋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52册,清嘉庆九年阮元刻增修本。

汪祖辉:《病榻梦痕录》,《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8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

章学诚:《章氏遗书》,台北:汉声出版社1973年版。

彭定求:《南紁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6册,清雍正四年刻本。

彭绍升:《居士传》,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

彭希涑:《二十二史感应录》,《丛书集成初编》第81册,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本。

余治:《庶几堂今乐》,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清光绪间刊本。

刘蓉:《思辨录疑义》,《四库未收书辑刊》第4辑第21册,清光绪三年思贤讲舍刻本。

俞樾:《春在堂全书》,台北:中国文献出版社1968年版。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汤志钧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专  著】

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等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张灏院士七秩祝寿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

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杜正贞、张林译,赵世瑜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牟宗三译注:《康德的道德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

——:《圆善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何冠彪:《明清人物与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版。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等著:《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2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新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简体字版。

——:《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版;《余英时文集》第10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震主编:《中国理学》第4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罗汝芳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

李纪祥:《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李刚:《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国的逸乐与宗教》,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版。

李明辉:《儒家与康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版。

李汉滨:《〈太平广记〉的梦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2004年版。

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台北:“中央研究院”丛书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5年版。

李丰:《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

——、刘苑如主编:《空间、地域与文化——中国文化空间的书写与诠释》上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汪荣祖:《康有为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周振鹤:《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孟森:《心史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东方朔:《刘蕺山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

林富士:《礼俗与宗教·导言》,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林启屏:《从古典到正典:中国古代儒学意识之形成》,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年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姚名达:《刘宗周年谱》,见《刘宗周全集》第6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柳存仁:《和风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版。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全集校订版。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左高:《历代日记丛谈》,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登武:《从人间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会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马银琴:《两周诗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张铠:《庞迪我与中国——耶稣会“适应”策略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张灏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张维屏:《纪昀与乾嘉学术》,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8年版。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章文钦:《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版。

黄启江:《因果、净土与往生——透视中国佛教史上的几个面相》,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黄敏浩:《刘宗周及其慎独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葛荣晋、王俊才:《陆世仪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贺箭村:《古今善书大辞典》,上海:明善书局1935年自跋本,收入游子安:《善与人同》。

冯友兰:《新事论》,载《贞元六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杨菁:《清初理学思想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08年版。

杨朝明主编:《孔子家语通解》,台北:万卷楼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

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山东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1937年。

杨联:《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蒋秋华:《宋人洪范学》,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6年版,“台湾大学文史丛刊”第72册。

赵园:《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

刘道超:《中国善恶报应习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刘涤凡:《唐前果报系统的建构与融合》,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版。

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汪荣祖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钱茂伟:《姚江书院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濮茅左:《楚竹书〈周易〉研究——兼述先秦两汉出土与传世易学文献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韩明士:《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皮庆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陈苏镇、薄小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严倚帆:《祁承及澹生堂藏书研究》,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1年版。

【论  文】

王月清:《中国佛教劝善书初探》,载《佛学研究》1999年总第8期。

森:《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3分,1993年。

——:《清初的讲经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68本第3分,1997年。

——:《清初思想趋向与〈刘子节要〉——兼论清初蕺山学派的分裂》,载《晚明清初思想十论》。

——:《从东亚交涉史料看中国》,载《东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别册1《文化交涉学の可能性——新しい东アジア文化像をめざして》,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中心,2008年。

包筠雅:《明末清初的善书与社会意识形态变迁的关系》,载《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16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古清美:《刘宗周实践工夫探微》,载钟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

朱越利:《〈太上感应篇〉与北宋末南宋初的道教改革》,载《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4期。

朱鸿林:《二十世纪的明清乡约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第2卷第1期,香港:香港科技大学2004年版。

何俊:《刘宗周的改过思想》,载钟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

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载《士与中国文化》(新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载《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余敦康:《帛书〈系辞〉“易有大恒”的文化意蕴》,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夏商周三代宗教——中国哲学思想发生的源头》,载《中国哲学》第24辑《经学今诠三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余嘉锡:《小说家出于稗官说》,载《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吴震:《泰州学案的重新厘定》,载《哲学门》第5卷第1册,北京大学哲学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证人社”与明季江南士绅的思想动向》,载《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明末清初道德劝善思想溯源》,载《复旦学报》2008年第6期。

吴汝钧:《论宗教与道德的关系》,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4卷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

——:《龙树的破因果关系:〈中论〉第一品的逻辑解析》,载《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道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宋光宇:《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有关中国与台湾善书的研究及其展望》,载《台北文献》直字第111期,1995年。

李孝悌:《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兼论中国史在这方面的研究》,载《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8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李明辉:《从康德的“幸福”概念论儒家的义利之辩》,载《儒家与康德》,台北:联经出版1990年版。

——:《刘蕺山论恶之根源》,载钟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

——:《刘蕺山对朱子理气论的批判》,台北:《汉学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

——:《从康德的“道德宗教”论儒家的宗教性》,载哈佛燕京学社编:《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瑞全:《福报与圆善》,载其著:《当代新儒学之哲学开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李学勤:《论史墙盘及其意义》,载《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李丰:《正常与非常:生产、变化说的结构性意义——试论干宝〈搜神记〉的变化思想》,载《第二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成大中文系,1993年。

——:《出身与修行——明末清初“小说之教”的非常性格》,载王瑷玲主编:《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主体意识与社会》(文学篇)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版。

汪荣祖:《江南与明亡清兴》,载《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孟森:《袁了凡斩蛟记考》,载《心史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林祯祥:《宋代善书研究》,台湾东吴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2005年。

胡适:《颜李学派的程廷祚》,载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郝秉键:《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载《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卿希泰、李刚:《试论道教劝善书》,载《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

徐茂明:《明清以来乡绅、绅士与士绅诸概念辨析》,载《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徐复观:《道德地因果报应观念》,载《徐复观杂文续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

陈来:《陆世仪思想略论》,《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蒙学与世俗儒家伦理》,《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陈兆南:《宣讲及其唱本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未刊稿),1992年。

陈受颐:《三百年前的建立孔教论——跋王启元的〈清署经谈〉》,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2分,1936年。

陈祖武:《清初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之交涉》,载钟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版。

陈寅恪:《忏悔灭罪冥报传跋》,载《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载《金明馆丛稿二编》。

常建华:《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载《明清论丛》第4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张岱年:《初观帛书〈系辞〉》,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曹国庆:《王守仁与南赣乡约》,载《明史研究》第3辑,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

黄一农:《张宸生平及其与杨广先间的冲突》,载《九州岛学刊》第6卷第1期(总第21期),1993年。

汤用彤:《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载《隋唐佛教史稿》附录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魏晋玄学论稿·魏晋玄学流别略论》,载《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读〈太平经〉书所见》,载《汤用彤学术论文集》。

葛兆光:《一个普遍真理观念的历史旅行——以陆九渊“心同理同”说为例谈观念史的研究方法》,载《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孔教、佛教抑或耶教——1900年前后中国的心理危机与宗教兴趣》,载王森等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

杨联皗:《“报”作为中国社会关系基础的思想》,载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与制度》,郭晓兵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蒋竹山:《汤斌禁毁五通神——清初政治菁英打击通俗文化的个案》,载台北《新史学》第6卷第2期,1995年。

赵园:《〈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载《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

郑吉雄:《黄梨洲恢复证人讲会在学术史上的意义》,载方祖猷、滕复主编:《论浙东学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刘节:《洪范疏证》,载顾颉刚主编:《古史辨》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刘苑如:《形见与冥报:六朝志怪中鬼怪叙述的讽喻——一个“导异为常”模式的考察》,载《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

刘述先:《由当代西方宗教思想如何面对现代化问题的角度论儒家传统的宗教意涵》,载刘述先编:《当代儒学论集:传统与创新》,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5年版。

钱穆:《中国思想史中之鬼神观》,载《灵魂与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钟彩钧:《泰州学者颜山农的思想与讲学——儒学的民间化与宗教化》,载《中国哲学》第19辑,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儒家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湛甘泉〈参赞事略〉为例》,载钟彩钧主编:《传承创新——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年版。

龚鹏程:《乾嘉年间的鬼狐怪谈》,《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外文论著】

(一)西文

C.K.Yang,Religong in Chinese Society(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0).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C.Stephen Evans,Why Believe?Reason and Mystery as Pointers to God.Grand Rapids,Michigan:Eerdmans,1986.

Jack.Goody,“Religion and Ritual:The Definitional Rroblem,”i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logy 12(1961).

Peter Burke,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Harper Torch Book edition,1978.

Robert Redfield,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W.T.Stece:《冥契主义与哲学》,杨儒宾译,台北:正中书局1998年版。

(二)日文

小林义广:《宋代の「谕俗文」》,载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三:《宋代の政治と社会》,东京:汲古书院1988年版。

小岛毅:《宋代人的历史意识——朱子学勃兴的背景》,载《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伍跃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东林党と复社》,京都:同朋舍,1996年。李庆、张容湄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山井盠:《明清思想史の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

今鹰真:《史记にあらわれた司马迁の因果报应の思想と运命观》,京都大学文学部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学报》第8卷,1958年。

内山俊:《汉代の应报思想》,载《东京支那学报》第6号,1960年。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7年;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木下铁矢:《「命」と「令」——朱熹の「天命之谓性」解释》,载东洋史研究会:《东洋史研究》第64卷第1号,2005年。

石川梅次郎:《阴骘录》,东京:明德出版社1981年第2版。

:《道教と佛教》,东京:国书刊行会1959年版。

金成:《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绅士层の形成とその社会经济的役割》,渡昌弘译,东京:汲古书院1990年版。

吾妻重二:《朱子学の新研究——近世士大夫の思想史的地平》,东京:创文社2004年版。

岸本美绪:《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17世纪中国の秩序问题》,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版。

竺沙雅章:《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方建新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神冢淑子:《六朝道经中的因果报应说与初期江南佛教》,载《道教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历史博物馆,2001年。

秋月观:《中国近世道教の形成——明道の基础的研究》,东京:创文社1978年版;丁培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编:《道教と宗教文化》,东京:平河出版社1987年版。

荒木见悟:《阳明学の开展と佛教》,东京:研文出版1984年版。

——:《茂猷小论》,载《阳明学の开展と佛教》,东京:研文出版1984年版。

——:《戒杀放生思想の发展》,载《阳明学の开展と佛教》,东京:研文出版1984年版。

——:《陶望龄と性命学》,日本广岛大学:《东洋古典学研究》第13集,2002年。

宫崎市定:《张溥とその时代——明末における一乡绅の生涯》,原载《东洋史研究》第33卷第3号,1974年,後收入《宫崎市定全集》第13卷,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版。

栗原圭介:《礼记宗教思想の研究》,东京:明德出版社1969年版。

酒井忠夫:《中国善书の研究》,东京:弘文堂1960年版。增订版《中国善书の研究》,载《酒井忠夫著作集》第1册,东京:国书刊行会1999年版。

——:《中国史上的庶民教育与善书运动》,多贺秋五郎编:《中世亚洲教育史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80年版。

——:《颜茂猷の思想について》,载《镰田博士还纪念历史学论集》,东京:镰田先生还纪年会,1969年。后收入《酒井忠夫著作集》第1册。

浅井纪:《明清时代民间宗教结社の研究》,东京:研文出版1990年版。

野口铁郎:《明代白莲教史の研究》,东京:雄山阁出版1986年版。

森纪子:《梁启超的佛学与日本》,载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开》,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索介然、龚颖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天理观の成立について》,载《东方学》第86号,1993年。

奥崎裕司:《中国乡绅地主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78年版。

——:《功过格の「孝」规范》,载秋月观英编:《道教と宗教文化》,东京:平河出版社1987年版。

洼德忠:《道教史》,东京:山川出版社1977年版。

泽田瑞穗:《地狱变——中国の冥界说》(修订),东京:平河出版社1991年版。

——:《余莲村の劝善剧》,《天理大学学报》第48辑,1966年。

【注释】

[1]按,以上八种均见鲁迅:《古小说钩沈》,《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