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员状况
确保在火灾发生时人员安全疏散,是实现建筑物功能和举办活动的基本前提。对风险评估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建筑物或活动场地人员的安全疏散。为了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消防法规中规定应设置消防照明、消防指示、消防广播等消防设施。然而,评估建筑物或活动场地内人员是否能够安全疏散,除了上述消防设施,还需要考虑建筑物或活动场地内人员自身的一些特点对安全疏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员荷载、人员素质、人员熟知度和人员体质几个方面。
(一)人员荷载
人员荷载是决定疏散分析结论的基础,也是评估建筑物疏散安全性的前提条件。疏散设计是建立在正确的人员荷载统计的基础之上的。不同区域的人员密度指标不仅与国家、地区、地段以及空间场所的类型和使用因素有关,而且还受其平面布置、空间布局、使用面积和内部物体配置等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如果建筑物实际使用时容纳的人员数量超出设计规模,则会增加人员安全疏散的风险;另一方面,即使建筑物的整体人员荷载在设计的规模范围内,也有可能由于人员分布不均衡,导致建筑物内局部人员荷载过大,造成紧急情况下局部人员疏散存在困难,增加人员安全疏散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内人员数量越多,造成拥堵的可能性越高。
(二)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包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遵守纪律能力。在特定的建筑火灾场景下,因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遵守纪律能力不同,即使在相同的设计安全范围内,疏散相同人员所需的时间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在发生火灾时,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差,就可能会在紧急疏散和逃生时不知所措,到处乱跑;如果应急反应能力差,则会找不到正确的疏散、逃生方向,不能正确地利用疏散指标标志,不能采用正确的疏散、逃生姿势;如果遵守纪律能力差,则不能够听从疏散引导人员的指挥进行有序疏散,出现抢道、拥挤等行为,严重时造成疏散通道堵塞。人员素质越高,就会拥有越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判断力。在紧急状态下,高素质的人群能够自发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采取有利于消防安全的行为,并自觉听从消防广播的公告和引导,接受消防人员的安抚,听从指挥人员的指挥,遵守和维护疏散秩序。定期的人员疏散逃生训练能够显著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遵守纪律能力,因此,在目前对人员素质高低的衡量还没有确定的判定标准时,可以通过建筑物内人员接受疏散逃生的次数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参照判定。
(三)人员熟知度
俗话说“闭着眼睛也知道”,这反映的是人们对一种事物熟知到一定程度。对于不同的建筑物而言,其使用人群通常是不同的。例如住宅、办公楼、写字楼等,通常情况下除了少量外来办事人员,其使用人员是基本固定的。这些人员长年累月在固定的场所工作、活动,对建筑物内的结构布局、出口数量及位置、疏散通道和疏散楼梯位置等都非常熟悉,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正确的疏散逃生通道,及时疏散到安全区域。而对于影院、剧场、商场等建筑,由于人员流动非常频繁,这些人员对建筑物的消防疏散设施不了解甚至非常不熟悉,在紧急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慌乱,难以正确地找到疏散通道,从而不能及时有效地疏散到安全区域。
(四)人员体质
建筑物的使用人员通常包括老人、儿童、成年人等人员,其中有的可能还是残障人士。由于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不同,其行动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成年人的行走速度要快于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其中有些残障人士可能还需要他人的协助才有行动能力。对于不同的建筑物,人员的比例会有所不同。一般住宅、商场等场所,老人和儿童的比例相对较高;办公楼、写字楼、歌舞厅等场所以中青年人员为主;除了体育比赛、演唱会、展览等大型活动有时会有相对集中的残障人士以外,其他场所的残障人士一般较少。不同的建筑物由于老人、儿童、成年人及残障人员所占比例不同,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逃生的风险也会不同,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人员中不同人群比例的情况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