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既不是构成身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来源。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因此这类物质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维生素按溶解介质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一)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
1.维生素A
维生素A(VA)又称视黄醇、抗干眼病维生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维生素。淡黄色针状结晶物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也易被紫外线破坏,对热、酸、碱都比较稳定,生食90%不能吸收。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植物中不含维生素A,但在黄、绿、红色植物和真菌中含有类胡萝卜素,其中一部分被动物摄食后可转化为维生素A。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如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等。人体维生素A来源于动物性食物中的维生素A和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素。
维生素A的常用计量单位用国际单位(IU),胡萝卜素的常用计量单位为μg或mg,为统一计算膳食中的维生素A,FAO/WHO(1967)提出了视黄醇当量(retinol equivlent,RE)的概念。其含义是包括视黄醇和β-胡萝卜素在内的具有维生素A的活性物质所相当的视黄醇量。视黄醇当量、视黄醇、β-胡萝卜素的换算关系如下:
1μg视黄醇当量=1μg视黄醇或6μgβ -胡萝卜素,
1 IU维生素A=0.3μg视黄醇当量=0.3μg视黄醇,
1μgβ-胡萝卜素=0.167μg视黄醇当量=0.556 IU维生素A。
理论上1分子β-胡萝卜素能形成2分子维生素A,但因为胡萝卜素的吸收率为1/3,而吸收后转化为维生素A的转化率仅为1/2,所以1μg胡萝卜素只能折算为0.556 IU维生素A。
(1)生理功能
①维持正常视觉。维生素A能促进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再生,以维持正常视觉,防止夜盲症。
②维护上皮组织细胞健康。当维生素A不足或缺乏时,上皮基底层增生变厚,细胞分裂加快,张力原纤维合成增多,表面层发生细胞变扁、不规则、干燥等变化。鼻、咽、喉和其他呼吸道、胃肠和泌尿生殖系内膜角质化,削弱了防止细菌侵袭的天然屏障(结构),而易于感染。但是,过量摄入维生素A,上皮感染的抵抗力并不随剂量而增高。
③维持骨骼正常生长发育。当其缺乏时,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间平衡被破坏,或由于成骨活动增强而使骨质过度增殖,或使已形成的骨质不吸收。
④促进生长与生殖。维生素A可以促进体内组织蛋白质的合成、骨细胞的正常分裂、骨骼的生长,加速生长发育。
近年发现β-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作用,是一种机体有效的捕获活性氧的抗氧化剂,对预防心血管疾病、肿瘤,以及延缓衰老均有重要意义。维生素A对于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缺乏时,细胞免疫呈现下降。维生素A过量摄入又可引起中毒。
(2)膳食参考摄入量 维生素A进入消化道后,在胃内几乎不被吸收,到小肠与胆汁酸脂肪分解产物一起被乳化,由肠黏膜吸收。胡萝卜素在肠壁分解形成两个分子维生素A。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取决于人体的体重与生理状况。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乳母具有特殊的生理状况,需要量均相对较高。我国居民维生素A膳食参考摄入量成年人为800 μgRE/d;维生素A摄入过量可引起中毒,故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维生素A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3 000 μgRE/d。
(3)主要食物来源 维生素A在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最好的来源是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全奶、蛋黄等。植物性食物只含β-胡萝卜素,最好的来源为有色蔬菜,如菠菜、胡萝卜、韭菜、雪里蕻,水果中的杏、香蕉、柿子等。
2.维生素D
维生素D(VD)具有抗佝偻病的作用,所以又叫抗佝偻病维生素。对热、碱较稳定。如在130℃加热90 min也不被破坏,故通常烹调方法不至于损失。维生素D以D3(胆钙化醇)和D2(麦角钙化醇)两种形式最为常见。人体内维生素D3的来源是皮肤表皮和真皮内的7脱氧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来,从动物性食物中摄入者甚少,故一般成人只要经常接触阳光,在一般膳食条件下是不会引起维生素D3缺乏的;膳食中的维生素D3在胆汁的作用下,可与脂肪一起被吸收,经小肠乳化后形成胶团吸收进入血液。维生素D2是植物体内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来,其活性只有维生素D3的1/3。
(1)生理功能
①促进小肠黏膜对钙吸收。运至小肠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进入小肠黏膜细胞,并在该处诱发一种特异的钙结合蛋白的合成。这种蛋白质能把钙从刷状缘处主动转运透过黏膜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②促进骨组织的钙化。促进和维持血浆中适宜的钙、磷浓度,满足骨钙化过程的需要。
③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促进重吸收减少钙、磷的流失,从而保持血浆中钙、磷的浓度。
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婴幼儿佝偻病,以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为特征;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成人骨矿化不全,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2)膳食参考摄入量 维生素D有用国际单位也有用重量单位表示,其换算关系为
1 IU维生素D3=0.025 μg维生素D。
人体维生素D的需要量与钙磷的量有关。当膳食钙和磷量合适时,每天摄入维生素D 100 IU(2.5μg)即可预防佝偻病与促进生长。对婴幼儿、青少年、孕妇与乳母来说,每日给予300~400 IU(7.5~10μg)已可促进钙吸收并满足发育的需要。摄入800 IU可明显提高预防佝偻症的作用。
我国居民成年人维生素D膳食参考摄入量为每天10μg。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可引起中毒,营养学会提出维生素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每天20μ (g800 IU)
(3)食物来源 天然食物来源的维生素D不多,脂肪含量高的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和干酪等中相对较多,见表2-10。鱼肝油中的天然浓缩维生素D含量很高。
表2-10 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

3.维生素E
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自然界共有8种化合物,即α、β、γ与δ-生育酚和α、β、γ与δ-三烯生育酚。这8种化合物生理活性不相同,其中α-生育酚的生物活性最高,通常作为维生素E的代表。食物中的维生素E对热、光及碱性环境均较稳定,烹调过程中损失不大,但在高温中,如油炸,由于氧的存在和油脂的氧化酸败,可使维生素E的活性明显下降。
(1)生理功能
①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成氢过氧化物,从而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危害。
②保持红细胞的完整性。膳食中缺少维生素E,可引起红细胞数量减少及其生存时间缩短,引起溶血性贫血,故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溶血性贫血。
③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动物实验发现,缺乏维生素E会引起雌、雄动物生殖系统损伤。
(2)膳食参考摄入量 不同生理时期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不同。妊娠期间维生素E需要量增加,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婴儿出生时体内维生素E的储存量有限,为了防止发生红细胞溶血,早产婴儿在出生的头3个月,应补充维生素E量为13 mg/kg体重。老年人需增加维生素E的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膳食参考摄入量为14 mg/d。
(3)食物来源 维生素E在自然界中分布甚广,一般不易缺乏。所有的植物的叶子和绿色部分均含有维生素E。蛋类、鸡(鸭)肫、绿叶蔬菜中有一定含量;肉、鱼类动物性食品、水果等含量较少。
4.维生素K
维生素K(VK)是一类萘醌化合物。在室温下是黄色油状物,其衍生物在室温下为黄色结晶。溶于脂肪及脂溶剂而不溶于水,对光和碱敏感,但对热和氧化剂相对稳定。大部分组织的维生素K浓度较低,含量较高的是肝脏、肾上腺、骨髓、肾脏与淋巴管。在组织中主要位于细胞膜,是维生素K的混合物,即有多种形式来自肠道细菌。
(1)生理功能
①血液凝固作用。血凝过程中的许多凝血因子的生物合成有赖于维生素K,如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Ⅵ(转变加速因子前体)、凝血因子Ⅸ(凝血酶激酶组分)和凝血因子Ⅶ。血浆中还有4种蛋白质(蛋白质C、S、Z和M)被确定为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质,它们有抑制或刺激血液凝固的作用。维生素K缺乏的主要症状是出血,在某些情况下产生致命的贫血,血液减压显示凝血时间延长和凝血酶原含量低下。
②在骨代谢中的作用。骨中有两种蛋白质与维生素K有关,即骨钙素和γ羧基谷氨酸蛋白质(MGP)。骨钙素溶于水,在成骨细胞中合成,其功能是调节钙磷比例,将钙结合到骨组织。MGP不溶于水,在骨以外的组织(如肾、肺、脾)中合成,其功能是将钙结合到骨的有机成分和矿物质中。
(2)膳食参考摄入量 维生素K来源丰富,正常成人肠道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K,所以很少发生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缺乏的主要疾病是新生儿出血症。这是由于维生素K的胎盘转运很少,出生时维生素K的储存量有限,肠道细菌群尚未建立,合成维生素K的能力较弱所致。其后果是内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死亡率高。
我国制定膳食参考摄入量时未将维生素K列入。美国食物营养委员会(FNB/NAS)推荐的维生素K每日适宜摄入量为男性120 μg,女性90 μg。6个月以内婴儿为2 μg,7~12个月婴儿为2.5 μg,1~3岁儿童为30 μg,4~8岁儿童为55 μg,9~13岁儿童为60 μg,14~18岁青少年为75 μg,孕妇、乳母与非孕妇女相同,亦为90μg。
(3)食物来源 维生素K在绿色蔬菜含量丰富,动物肝脏,鱼类的含量也较高,而水果和谷物含量较少,肉类和乳制品含量中等。
(二)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B族维生素、烟酸、叶酸和维生素C等。
1.维生素B1
维生素B1(VB1)又名硫胺素,也称抗脚气病因子、抗神经炎因子等。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维生素之一。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其他有机溶剂。固态形式比较稳定,在100℃时也很少破坏,对氧和光也比较稳定;碱性环境中易于被氧化失活,不耐热;在pH值大于7的情况下煮沸,可使其大部分或全部破坏。吸收的主要部位是空肠和回肠。
(1)生理功能 维生素B1是机体多种重要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机体内糖代谢等重要功能;维持肌肉特别是心肌的正常功能;维持正常食欲、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
(2)膳食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维生素B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为成年男子1.4 mg/d,成年女子1.3 mg/d。
(3)食物来源 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脚气病,建议食用碾磨度不太精细的谷物,可防止维生素B1缺乏。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常见食物的维生素B1含量见表2-11。
表2-11 常见食物的维生素B1含量(单位:mg/100 g)

2.维生素B2
维生素B2(VB2)又名核黄素(Riboflavin)。核黄素对热较稳定,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短期加热也不致破坏,但在碱性溶液中加热较易破坏。游离型核黄素对光敏感,如将牛奶(奶中核黄素40%~80%为游离型)放入瓶中在日光下照射,2h内核黄素可破坏一半以上,破坏的程度随温度及pH值升高而加速。不论在中性、酸性或碱性媒质中,游离型核黄素均可被紫外线破坏。食物中核黄素主要是结合型,即与磷酸和蛋白质结合成复杂化合物,对光比较稳定。
(1)生理功能 膳食中的大部分维生素B2是以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辅酶形式和蛋白质结合存在。进入胃后,在胃酸的作用下,与蛋白质分离,在上消化道转变为游离型维生素B2后,在小肠上部被吸收。
维生素B2具有抗氧化活性,对于机体抗氧化防御体系至关重要。维生素B2还参与维生素B6和烟酸代谢。人体若缺乏维生素B2,会影响铁的吸收。
(2)膳食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维生素B2参考摄入量为成年男子1.4 mg/d,成年女子1.2 mg/d。
(3)食物来源 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动物性食品,尤以动物内脏如肝、肾、心肌等含量最高;其次是蛋类、奶类。常见食物中维生素B2的含量见表2-12。
3.维生素B6
维生素B6是吡啶的衍生物,在生物组织内有吡哆醇(Pyridoxine)、吡哆醛(Pyridoxal)和吡哆胺(Pyridoxamine)3种形式,均具有维生素B6的生物活性。这3种形式通过酶可互相转换。第一种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后两种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维生素B6易溶于水,对酸相当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破坏,在中性溶液中易被光破坏,对氧较稳定。吡哆醛和吡哆胺较不耐热,吡哆醇耐热,在食品加工、储存过程中稳定性较好。不同形式的维生素B6大部分都能通过被动扩散形式在空肠和回肠被吸收。
表2-12 常见食物中维生素B2的含量(单位:mg/100 g)

(1)生理功能 维生素B6是体内多种酶的辅酶,参与人体氨基酸、糖原与脂肪酸的代谢活动;参与糖原与脂肪酸代谢,还参与亚油酸转化为花生四烯酸及胆固醇的合成与转运;此外,维生素B6的功能还涉及脑和组织中的能量转化、核酸代谢、内分泌功能。维生素B6缺乏的典型临床症状是脂溢性皮炎、小细胞性贫血、癫痫样惊厥,以及忧郁和精神错乱。
(2)膳食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维生素B6的膳食参考摄入量成年人为1.2 mg/d。
(3)食物来源 维生素B6存在于动植物食物中,其中豆类、畜肉及肝脏、鱼类等食物中含量较丰富,其次为蛋类、水果和蔬菜、乳类,油脂等中含量较低。
4.烟酸
烟酸又名维生素PP、尼克酸、抗癞皮病因子等,其氨基化合物为烟酰胺或尼克酰胺。烟酸和烟酰胺性质比较稳定,酸、碱、氧、光或加热条件下不易破坏;在高压下,120℃、20 min也不被破坏。一般加工烹调损失很小,但会随水流失。
(1)生理功能 烟酸主要是以辅酶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经消化后于胃及小肠中吸收。吸收后以烟酸的形式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烟酰胺在体内与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结合构成辅酶I和辅酶Ⅱ,在生物氧化还原反应中起电子载体或递氢体作用;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烟酸具有保护心血管的功能,据报道,服用烟酸能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β-脂蛋白浓度和扩张血管,大剂量烟酸还对复发性非致命的心肌梗死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但烟酰胺无此作用。烟酸缺乏可引起癞皮病。此病起病缓慢,常有前驱症状,如体重减轻、疲劳乏力、记忆力差、失眠等。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出现皮炎(Dermatitis)、腹泻(Diarrhea)和痴呆(Depression)。由于此3系统症状英文名词的开头字母均为“D”字,故又称为癞皮病“3D”症状。
(2)膳食参考摄入量 由于色氨酸在体内可转化为烟酸,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可相应减少烟酸的摄入。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烟酸的参考摄入量(RNI)为成年男子14 mgNE/d,成年女子13 mgNE/d。
(3)食物来源 烟酸及烟酰胺广泛存在于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存在的主要是烟酸,动物性食物中以烟酰胺为主。烟酸和烟酰胺在肝、肾、瘦畜肉、鱼以及坚果类中含量丰富;乳、蛋中的含量虽然不高,但色氨酸较多,可转化为烟酸。谷类中的烟酸80%~90%存在于种皮中,玉米含烟酸并不低,甚至高于小麦粉,但以玉米为主食的人群容易发生癞皮病。其原因如下:
①玉米中的烟酸为结合型,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②色氨酸含量低。如果用碱处理玉米,可将结合型的烟酸水解成为游离型的烟酸,而易被机体利用。常见食物含的烟酸及烟酸当量见表2-13。
表2-13 常见食物的烟酸含量(单位:mg/100 g)

5.叶酸
叶酸又名抗贫血因子,也叫维生素B9。其钠盐易于溶解,但不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叶酸对热、光、酸性溶液均不稳定,在酸性溶液中温度超过100℃即分解。在碱性和中性溶液中对热稳定。食物中的叶酸烹调加工后损失率可达50%~90%。
(1)生理功能 混合膳食中的叶酸大约有3/4是与多个谷氨酸相结合存在的。这种多谷氨酸不易被小肠吸收,在吸收之前必须经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γ-谷氨酸酰基水解酶(结合酶)分解为单谷氨酸叶酸,才能被吸收。叶酸对于细胞分裂和组织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叶酸在脂代谢过程中亦有一定作用。孕妇摄入叶酸不足时,胎儿易发生先天性神经管畸形。叶酸缺乏也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原因之一。叶酸缺乏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膳食参考摄入量 叶酸的摄入量通常以膳食叶酸当量(dietary folate equivalent,DFE)表示。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我国居民叶酸膳食参考摄入量为成年人400μgDFE/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 000μgDFE/d。
(3)食物来源 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食品中。富含叶酸的食物为动物肝、肾、鸡蛋、豆类、酵母、绿叶蔬菜、水果及坚果类。常用食物的叶酸含量见表2-14。
表2-14 常用食物的叶酸含量(单位:μg/100 g)

6.维生素C
维生素C(Vc)又称抗坏血酸。虽然不含有羧基,仍具有有机酸的性质。维生素C易溶于水,不溶于脂肪溶剂,在酸性环境中稳定,但在有氧、热、光和碱性环境下不稳定,特别是有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氧化酶一般在蔬菜中含量较多,特别是黄瓜和白菜类,但柑橘类含量较少,所以蔬菜在储存过程中,维生素C都有不同程度损失。在植物中,特别是枣、刺梨等水果中含有生物类黄酮,能保护食物中维生素C的稳定性。
(1)生理功能 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参与机体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保护酶的活性,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促进铁的吸收。另外,维生素C还参与叶酸的活化,能够使叶酸发挥作用。维生素C还可促进机体抗体的形成,提高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对铅、苯、砷等化学毒物和细菌毒素具有解毒作用,还可阻断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除此之外,维生素C能清除自由基,对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冠心病等都有良好效果。
(2)膳食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膳食参考摄入量,成年人为100 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 000 mg/d。
(3)食物来源 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与水果。常见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见表2-15。在蔬菜中,辣椒、苘蒿、苦瓜、白菜、豆角、菠菜、土豆、韭菜等中含量丰富;在水果中,酸枣、红枣、草莓、柑橘、柠檬等中含量最多;在动物的内脏中也含有少量的维生素C。
表2-15 常见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单位:mg/100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