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2025年08月10日
【浅析】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其病因常有铁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铁吸收不良或丢失过多等。该病发病缓慢,开始时体内铁贮存下降,继之影响到含铁酶活性下降,最后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产生贫血。
该病应属祖国医学“痿黄”“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多由饮食失调,脾胃虚弱,长期失血,妊娠失养等所致气血亏损。“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脾为后天之本,胃乃水谷之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不受纳腐熟,脾不能运化吸收,导致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化无源,使本病发生。也可因肾虚精不化血,肾主骨,生髓,髓造血。肾藏精,血为精所化。故肾虚髓造血功能减退,精不化血,亦可致本病发生。长期失血也是常见原因。治疗缺铁性贫血症以补虚为主,健脾益气、和胃、补血,是治疗本病的主要大法。
方药一,用黄芪、党参、黄精、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使脾运化正常。鸡内金、炒三仙和脾消导,助胃腐熟水谷。当归、大枣补血。陈皮、砂仁理气和中,使脾胃之气机升降正常。全方共奏补脾和胃之功,使水谷精微得运化,吸收,气血生化有源,贫血自愈。
方药二的主药为绿矾(皂矾),即硫酸亚铁。用其补铁,方中山楂可助铁吸收,山药、大枣、白术健脾,且可缓解绿矾的副作用。用方一健脾和胃治其本,再缓进方二之丸剂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确有疗效。
若未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病情可进一步加重,产生心脾两虚,证见面色苍白或㿠白、倦怠乏力、纳呆、头晕心悸、失眠、毛发干脱、肌肤甲错等表现。脾虚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不足,心失滋养,故心脾两虚之证发生。治宜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党参、黄芪、白术、黄精健脾益气;当归、熟地、茯神、远志、炒枣仁、龙眼肉等养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