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造血功能衰竭,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该病应属于中医学“血虚”“血证”“虚劳”等范畴。《金匮要略》曾记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浮者,里虚也。”又说“面色白,时瞑兼衄,少满,此为劳使之然”。“男子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些描述与再障表现类似,也被认证为虚劳。
本病的病因为六淫、七情、饮食不节、房劳、邪毒等伤及气血脏腑,尤其是邪毒(包括化学、生物类有害物质,特别是氯霉素等药物)入血伤髓,致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终致血虚证候出现。《黄帝内经》记载:“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内证治裁》记载:“凡虚损起于脾胃,劳瘵多起于肾经。”也说明这种虚损病是由于精气内夺所致。精气、气血是人体正气的重要基础,如《内经》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故再障病人极易感染发热,特别是无力抵御风寒之邪,反复外感发热。每次外感发热都引起病情加重,三系细胞迅速下降,继之出血明显,使治疗困难。气虚不能摄血,加之阴血虚生内热,以及外感发热,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引起出血。发热、出血常致病情恶化。所以,防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外感发热是治疗再障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在1981年之前对再障的外感发热(表热证)沿用辛凉解表法治之,但效果不佳。后用益气养阴、辛凉解表治疗,收效甚好。本方中重用参、芪益气固表;白薇苦、咸寒,清热凉血,善治外感热病发热及阴虚发热;芦根清热生津,清泻肺热,与白薇配伍使热清阴存;二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荆芥疏风解表;柴胡轻清升散,疏邪透表;黄芩苦寒,善清少阳之火;黄芩、柴胡相配伍,一散一清,驱逐外邪;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散肿,配伍开宣肺气祛痰的桔梗,以防邪毒入里伤肺。
全方益气养阴,扶助正气,辛凉解表,透邪祛邪,扶正祛邪,适宜气血极虚再障的外感风热之证。
笔者曾在1981年用本方治疗再障风热外感55例,与银翘散对照(42例),结果本方组显效42例,有效7例,无效6例。银翘散组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20例。两组有效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病案举例:薛××,女,25岁,住院号129781。慢性再障,住院期间,多次感冒,恶寒发热,鼻塞头疼,气短乏力,手足心热等,舌质淡,苔薄黄,脉滑数浮大无力,体温38~39.1℃,咽充血。证属气阴两亏,风热外感。用本方水煎服,服1剂微汗出,4h后体温降至正常,表邪得解(论文发表于《陕西中医》杂志,1982(5):17)。
总之,再障患者气血极亏,风邪易乘虚而入,所以反复上感发热,使病情加重。患者除恶寒发热症外,常伴气阴两虚的特点,故宜扶正祛邪,用益气养阴并辛凉解表法,效果显著,若不问虚实,一味辛凉解表,则不易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