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常有过敏性皮疹,关节肿痛,腹疼及肾炎等症状。其病因与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动物蛋白食入及药物有关。发病机理为特异性体质受上述病因作用,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壁,造成广泛性毛细血管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导致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出血及水肿。
祖国医学虽无“过敏性紫癜”之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早有论述,属于血证、斑疹范畴。本病的皮肤表现,初发皮疹较小,高出皮面,此后渐成斑。部分患者兼有呕血、便血、尿血。本病又与中医的“葡萄疫”“肌衄”相似。常突然发病,半数以上患者有早期发热、咽疼、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有的病人以右下腹痛为主,可被误诊为阑尾炎而手术。
本病发生常和外感风热,饮食失节有关。其病机为风热毒邪侵淫腠理,深入营血,燔灼营阴,或素体阴虚血分伏热,又复感风热毒邪,热毒与血热相搏,损伤脉络而血溢成斑疹。正如《证治汇补》中说:“热极沸腾发为斑”“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另外,本病发生与饮食有关,《诸病源候论》中说:“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这与特异体质者食入异体蛋白会导致本病发生的观点一致。
本病实证居多,风热毒邪是致病主因,病初热毒伤及脉络,久则瘀血阻络,耗气伤血,可见气血亏损症状。本病初起阶段,紫癜色红或红紫,甚至融合成片,皮肤瘙痒或起风团,治疗应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为主。清热解毒、祛风是针对病因的根本治法,应贯穿治疗始终,即治病求本。本方中黄芩、蒲公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清热凉血;蝉蜕凉散风热;茜草、白茅根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甘草能解食物、药物之毒;大枣甘温,以制约诸寒凉药太过而伤胃。
本病若未能及时治疗,反复发作,紫癜紫暗,眼周发青,舌质暗或有瘀斑,此为瘀血阻络。《丹溪心法》云:“易行血不宜止血”“行血则血行经络,不止则止”。故治宜活血化瘀为重,兼以解毒祛风。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姜黄、丹参、僵蚕、蝉蜕、紫草、黄芩。
若久病不愈,反复发作,必致气血亏损,则见紫癜隐约散在,色浅淡,劳累后加重,乏力倦怠,心悸气短,紫癜性肾炎形成,蛋白尿出现,舌淡苔白,脉虚。此时心脾两虚,脾虚湿盛,湿浊下注而成蛋白尿。故宜补气养血,佐以凉血解毒。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赤芍、生地、紫草、益母草、大枣、炙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