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伴有获得性染色体异常的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的恶性病变引起的细胞株病。临床特点是粒细胞过度生成,主要症状有乏力、消瘦、低热、肝脾肿大及骨髓粒细胞恶性增殖。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常常在体检做血常规检查时发现。75%~85%的慢粒患者在1~5年由稳定期转入急性期,一旦急变,生存期不超过1年。
中医文献中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名,但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有低热、贫血、消瘦、乏力、衄血、肝脾肿大等表现,与古代医籍中“癥”“积”“虚劳”的描述相似。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内伤与外感相互作用所致。《诸病源候论》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血气所为也。”指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虚损而发病。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毒邪乘虚而入,伤血及髓,致使气虚血亏,流通失畅,脉络瘀久而成积;邪与营血相搏结,客阻经络,经络闭塞,结块成形;加之邪毒内聚,滞留不散而成积;平日饮食无节,脾胃受损,痰浊内生,久聚成积。因此,“内虚”为病是先决条件。正如元代张杰如所云:“壮人无积,虚人多有之。”
《灵枢经》中载有“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强调内在正气不足为其发病基础,由气血痰湿邪毒相互搏结而引发本病。
本病乃邪毒久恋血分,因毒而致瘀。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贯穿解毒、祛瘀,基本法则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明代医家李中梓指出:“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且进补汤无益也。”强调攻邪为要,正如《儒门事亲》所说:“先论攻其邪,邪去则元气自复也。”邪不去则正难安。本病进展过程中,正气渐损。早期阶段正气尚存,自觉无不适,此时瘀毒尤甚,当祛其标实,解毒祛瘀,以祛邪扶助气血恢复,阻止邪毒入血伤髓;中晚期邪毒入血伤髓,再与营血搏结,可使气血瘀滞更甚,癥积肿块增大,此时正气损耗加重,危重证出现。正如《医案必读》所曰:“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本方攻补兼施,但以攻为主。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金荞麦、藤梨根、青黛等清热解毒;姜黄、三棱、莪术、鳖甲、䗪虫破血逐瘀,软坚消癥;黄芪、黄精、当归、灵芝益气养血扶正。诸药共奏解毒、逐瘀、软坚破结之功效,兼有益气养血扶正之作用。
【附】周蔼祥教授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方“青黄散”: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蔼详教授对青黄散(《奇效良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慢粒有效。用青黛9份,雄黄1份,两药充分混合后装入胶囊,先由小剂量开始,每次2g,每日3次,饭后服。以后缓慢加大剂量,渐加至每日10~12g,分3次服(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