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浅析】

急性乳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乳腺组织急性化脓性病变,多见于哺乳期和初产后3~4周的产妇。初起仅表现为乳房部红肿热痛,若治疗不及时,可形成脓肿、溃破或瘘管。常伴有发热、硬结、触痛明显,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中医学称本病为“乳痈”,又名“吹乳”。哺乳期发生者称“外吹乳”,妊娠期发生者称“内吹乳”。多见于平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则气机疏泄失常,气血瘀滞,乳络不通,结而成块,胀痛不舒,郁久化热,进而化脓破溃。也因阳明胃热上蒸,经络阻隔,乳汁内壅,疏泄障碍,瘀滞成块,郁久化热,渐至毒热炽盛,乳败肉腐成脓。

治疗宜清热解毒,通乳散结。本方用野菊花、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夏枯草、僵蚕清热散结;天花粉清热泻火,排脓散肿;大黄泻热化瘀;柴胡、香附疏肝理气;赤芍、紫草凉血;丝瓜络、王不留行疏通乳络。全方清热解毒散结,疏通乳络消肿。乳痈早期应用效佳,可免手术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