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崩漏即现代医学之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断,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为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统称崩漏。如《诸病源候论》说:“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 《诸病源候论》专有“崩中漏下候”,指出“冲任之脉虚损,不能制约其经血,故血非时而下”。《圣济总录》说:“夫冲任之脉,所至有时,非时而下,尤器之津泄,故谓之漏下。”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病因病机虽繁,但无论病起何脏,“四脏相移,必归脾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以致肾脏受病。崩漏发病机理复杂,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故属妇科难症、重症。如《女科证治约旨》说:“崩中者,势急病危,漏下者,势缓症重,其实皆属危重之候。”明.方约之提出的“塞流”“澄源”“复旧”治崩大法,至今为临床所遵循。但各家治法不一,有的从肝论治,强调调经以肝为先;有的从脾论治,主张治血者以健脾为要;有的从肾论治,认为治肾方为治其本。笔者主张补肾为主,才是该病治病必求其本的途径。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固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由上可见,肾气主宰着女子的月经始末。《傅青主女科》有“夫经本于肾”及“夫经水出诸肾”的记载。这都说明,月经是肾来主导的,肾与月经有着直接关系。肾气旺则精血封藏于内,气化实施于外,而胞脉有所系,宫血静谧,月经正常。青春期禀赋不足,肾气不充;生育期人流、引产,耗伤肾气;更年期天癸将竭,肾气渐衰,均可导致肾封藏失司,固守无权,从而发生崩漏。余认为崩漏是以肾为本的病证,所拟方一补肾止崩汤,用川断、枸杞、菟丝子、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鹿角胶、龟甲胶补肾气、填肾精;黄芪、牡蛎升提固摄;仙鹤草、棕炭收涩止血;茜草化瘀止血。全方塞流,澄源并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