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浅析】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获得性血细胞膜缺陷病。其病理改变为血管内溶血,伴阵发性加剧。临床所见病人常有贫血和发作性血红蛋白尿,部分病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根据其症状以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特点,应属于中医学“黄疸”“虚劳”范畴。

本病多因素体亏虚,复感湿热外邪,或因脾胃虚损,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相搏薰蒸,伤及气血,而出现黄疸及气血两虚证。湿热败血阻滞中焦,“土反侮木”伤及肝胆,使肝疏泄失司,湿热败血随胆汁外溢,发为黄疸。败血下注膀胱,则尿色如酱油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血为精所化,若肾虚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无以化血。脾不生血,肾精不化血,必致血虚之证出现。故脾肾两虚终致精、气、血俱虚。可见面色无华,乏力倦怠,腰酸腿软,尿频,纳呆,便溏等证。因此,脾肾两虚在“虚劳”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运无力,血行迟涩而瘀滞,造成瘀血阻络,此为标实证。

血红蛋白尿发作,常因感染诱发,此时,湿热之邪是主要矛盾所在,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重。本方剂用茵陈、栀子、虎杖、金钱草、凤尾草、白茅根等清热利湿退黄。该病既有黄疸,又有气血亏乏,当为“虚黄”,故又用当归、黄芪、脱力草益气养血。血红蛋白尿发作时,红细胞破坏,变为败血,尿色赤黑应为瘀血之象,加之本病常有血栓形成,所以方中用丹参、红景天益气活血祛瘀。海螵蛸能止血、制酸,该病酸溶血试验阳性,即补体在酸性环境中可被激活,该患者的红细胞因对补体敏感而发生溶血。海螵蛸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本草纲目》云:“主女子血枯病,唾血,下血……”;《现代实用中药》说“为制酸药”。本方用其制酸、止血之功效。

全方组成共奏清热利湿、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之功效。血红蛋白尿发作期间,用之有效。

在血红蛋白尿发作间期,当补脾肾、益气血为重。药用熟地、山药、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补骨脂、菟丝子滋补肝肾;用黄芪、当归、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养血;丹参、三七粉活血化瘀。

笔者于1981—1991年治疗该病16例(论文发表于中国《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712),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及西医治疗组各8例,中西医组辨证施治并用西药联合治疗。辨证分三型:血瘀湿热型4例,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法治疗,药用茵陈、凤尾草、当归、丹参等;肝肾阴虚型3例,肾阳虚型1例,分别用生血丸(自拟方)2号、1号治疗。治疗结果:8例中缓解2例,进步3例,无效3例。疗效优于纯西药组。治疗体会:在血红蛋白尿发作期,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重用活血化瘀药疗效较好;酱油尿发作间歇期,扶正培本,对改善症状,纠正贫血有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