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浅析】

凡在2次月经中间,即絪缊(排卵)之时,有周期性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女科准绳》载:“天地生物,必有絪缊之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絪缊之候,于一时晨间……顺而施之则成胎矣。”可见,明代以前,已认识月经周期中有1d是受孕的时候,絪缊期即排卵期。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可能与体质因素有关。月经排净以后,血海空虚,冲任衰少,经气逐渐积蓄,由空虚渐充盛。至2次月经期间,为由虚至盛之转折,阴精充实,功能加强,阳气内动而出现絪缊动情之期。若体内阴阳调节功能正常,自可适应此种变化,无特殊证候。若肾阴不足,受此阳气之冲击,阴络易伤而血溢,出现少量阴道出血。或湿热内蕴,热与阳气动血而出血。或素有瘀血,瘀为阳,动易出血。其主要病机是絪缊期元精充实,阳气内动,肾阴亏虚不能制阳,阴阳失调而动血。主要证候有经间期少量出血,血色红,头晕腰酸,夜寐不熟,尿黄,便艰等。

此病治宜滋阴益肾止血,笔者用两地汤加味常获显效。方中生地、地骨皮滋阴清热;元参、麦冬补益肾阴;白芍养血敛阴;阿胶滋阴养血,且有止血作用;女贞子、旱莲草(二至丸)滋补肝肾之阴;仙鹤草收敛止血;茜草根、小蓟凉血止血。全方滋阴补肾止血,重在滋补肝肾之阴,水旺则阳气可制约,使其不能动血而出血停止。若证见湿热者,加大黄、黄檗、茯苓清热祛湿。若是血瘀动血,加丹参、三七、赤芍活血祛瘀,但滋补肾水应贯穿始终。正如《傅青主女科》说:“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