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德的本质
任何事物有现象,也有它的本质。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其本质一般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活动现象。它指人类社会中,围绕一定的善恶观念而进行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既包括泛泛的一切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也包括人们为培养一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道德境界而进行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如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
(2)道德意识现象。它指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以及各种道德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
(3)道德规范现象。它指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善恶的准则。
研究道德的本质,就是研究道德这些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什么决定的,从根本上代表和反映了什么。
那么,道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的道德。即使在经济结构相同的社会中,由于阶级地位不同、经济利益不同,也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例如封建社会,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是封建帝王、地主阶级的道德原则,而“均贫富、等贵贱”则是农民阶级的道德要求;再如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维护个人私利的极端个人主义是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而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则以集体主义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可见,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阶级地位和不同的利益决定道德的阶级性;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所以,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反映一定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这就是道德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