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企业文化?学术界和企业界众说纷纭。国内企业界、学术界对企业文化的含义和本质规定,就有以下几种说法。
(1)“精神现象”说。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存与活动过程中的精神现象,即企业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活动中的精神现象,也就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现象。
(2)“企业精神”说。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广义的、深层次的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群体意识及员工的整体素质。它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3)“精神信息系统”说。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促进企业员工的人格健康发展的精神信息系统,它直接作用于人,然后通过人的力量作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4)“企业特色的共同价值观”说。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是在企业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群体行为规范,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包括企业必须有明确的哲学思想、道德、文化传统、价值准则和经营方针,能够用崇高的精神力量去吸引、引导、团结和鼓舞员工,形成共同目标、方向和使命,使职工为之努力奋斗。
(5)“职工群体意识”说。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受民族文化、社区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教育、自然地理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企业职工群体意识的心理水平状态、行为规范和管理行为习惯的总和。
(6)“企业的总体文明状态”说。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总体文明状态,即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及相关的内部生产关系和对外关系、行政管理能力和职工的思想道德面貌等。
(7)“三层次”说。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外层物质文化(机器设备、生产经营的产品);中层制度文化(领导制度、人际关系);内层精神文化(职工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
以上各种观点虽侧重不同角度来解释企业文化的定义,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狭义上的企业文化定义,即强调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指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制度、企业目标以及企业文化载体等,它是区别不同企业文化的根本性标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另一类是广义上的企业文化概念,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强调精神文化,也强调和体现企业的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不是哪一位企业家和管理学者的主观臆想,它是企业管理发展的自然进程。现代管理学说的不断发展,其实质就是对人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企业管理的进程中,关于企业员工,曾经出现过几种不同的假设。
(1)员工是受雇人。人类早期企业都是家族制企业,员工是被雇佣的,一切都得听命于顾主。
(2)员工是经济人。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罗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第一次将科学引入管理,强调通过严格的工作规范,加强各种法规和管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和后来的法国学者亨利·法约尔、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被管理学界称为古典学派。他们虽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管理,使管理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他们依然认为企业员工都有一种惰性、不愿负责任、不愿创造性地工作,金钱杠杆是唯一的可用的激励手段,因而只能运用严厉的外部监督和重奖重罚的管理方法。
(3)员工是社会的人。1927~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正式提出了企业员工是社会的人的假设。认为员工不单纯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企业领导必须通过提高员工满足度来激励员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霍桑实验把管理的焦点转向人本身,而不再是工作或生产标准。此后,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则进一步把它深化成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要求企业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尊重并满足雇员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参与的需求和个人成就感的需求。
(4)员工是管理人。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西蒙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人的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无论高层、中层、低层,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都面临着独立决策,因而每一位员工都是管理者。这种假设强调了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管理的主体,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会主动创造财富,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以人为本,真正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质。
从上述企业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进程中,人的价值一步步凸现出来,在企业中培养、教育、形成一种企业员工更新的观念与意识,并以这种观念和意识来激励员工,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已成为世界企业界、学术界的共识。因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也就自然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