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春秋笔》编排经过

谈《春秋笔》编排经过

自从《串龙珠》公演之后,所得的成绩,承诸大名家的指正,相当地圆满。这出《春秋笔》,便是在这出《串龙珠》公演后着手编排的。《春秋笔》的缘起,是李亦青君提出的。他看了梆子班的《灯棚换子》后,认为情节和戏路都很有价值,便贡献给我。

其实,我一向对于剧本方面非常注意,这出戏中的“灯棚换子”“换官杀驿”“檀帅困营”早就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由来已久。这在四年之前,亦青总算有心人了。《羊角哀》《胭脂宝褶》公演之后,我唯一的愿望是要把这部《春秋笔》实现。后来亦青远游,费了很久的搜集工夫,才从晋剧花脸演员狮子黑手里得到这个剧本,又观摩了晋剧的演出,整个戏的关目和技巧都酝酿在我的脑子里。

剧本是演剧者的食粮。得到这部名剧,在北京曾经经过不少名家的品评,认为是最有骨子的佳剧。后来经过吴幻荪先生和翁偶虹先生的修正,穿插了不少场子。我自己又经过一番研究,还不十分放心公演。到上海以后,又和吴江枫探讨,更欣逢亦青至沪,这出戏总算是有始有终。由李君发起,而仍由李君参加。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自问对于艺术的修养,是那么浅薄。可是我努力追求戏剧学识,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北京的诸位评剧先生们,称我研究戏学,已经进入第三阶段。这是捧我,因为一个从事戏剧事业的演员,再不对自己的食粮加以充实,前途的危险是很大的。

《春秋笔》在同人共同努力之下,已经公演了。其中重要的身段、唱腔、锣鼓、配角,都经过我个人细心研究,在演出上自然难免陨越之处。这点希望海内名家予以指正,连良当率扶风(2)全体同人,深致敬意。

(原载:1938年10月上海《〈春秋笔〉特刊》)

《春秋笔》马连良饰张恩,马富禄饰驿卒

附一:
为马连良《春秋笔》特刊作(节选)

梅花馆主

近年来,名伶们时常排演新戏,倒确是艺坛上的好现象,因为梨园界太趋于保守的途径了。而连良更将老戏加以改良,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存精去芜,来编成一出完整的戏曲,确是值得称赞的。《串龙珠》是为民除暴痛快人心的佳剧,剧情是相当激昂的。而《春秋笔》在中国历史上更具有很大的意义,檀王之能以唱筹量沙得胜回朝,当时在我南人是无上的光荣,而北夷不敢南侵者多年。际此国家饱受侵袭的时候,我们观此,自然期望国人效法檀王的离乡别妻,为国家效力,俾保全当年檀王征伐的功劳。同时对于一般徐羡之、傅亮辈,以历史上的事实和榜样,燃犀照耀。那么连良爨演此剧,不是更有深刻的意义吗?

(原载:1938年10月上海《〈春秋笔〉特刊》)

附二:
评《春秋笔》剧本(节选)

陈禅翁

挽近剧本缺乏,不论电影圈、话剧界,更不论国内外,咸起普遍恐慌。独素号守旧之平剧,新著旧编,蓬勃怒茁。此不能不为平剧界庆,更不能不为平剧界得马君连良贺。

马君连良,献身艺术,即以阐扬平剧为职志。经其手编付公演者,前后奚啻数十出。者番南下,复携《串龙珠》《春秋笔》两剧本俱。《串龙珠》公演以来,既博好评,于是《春秋笔》亦将继起而与沪人相见。

《春秋笔》是南北朝史实,其表演名将主战、贪佞主和,可代今日国难之南针。其表演困战绝域、粮尽援绝,可作今日苦战之借镜。其表演量沙唱筹,可知将士同忾之攻无不克。其表演劝民献粮,可知军民一心之事必有济。至若“灯棚换子”之有关宗祧,“替主受戮”之旌扬忠义。则又以表演言,同为马君连良所主演,自不能谓《串龙珠》见逊于《春秋笔》。然就剧本言,则《春秋笔》确超出《串龙珠》之上。盖是剧为历史之奇迹,为现代所切需。其着眼处,远而且大。

(原载:1938年10月上海《〈春秋笔〉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