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马连良

访马连良

采访人:之江

马连良是一个具有四十多年舞台经验的老艺人,他的艺术能够经久不衰地获得广大观众欢迎,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日前记者去访问他,听听他长期从事舞台生活的感想和他的艺术见解。

正像一切有成就的艺人一样,马连良本身即是非常热爱艺术和富有想象力的演员,他对于学习艺术的见解是“千说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千练不如一演”。他说:“说戏可以向老师学,看戏可以向别人学,练戏可以向自己学,演戏可以向观众学。”

这许多年来,他差不多看遍了前辈艺人和他同一辈艺人的戏,其中给他影响最大的是贾洪林。从贾洪林那里他学会了“做”,他喜欢贾洪林载歌载舞、淋漓尽致的演戏。他认为“做”应该要从内心到外形,但也不能像话剧那样做,还要有舞蹈美。他反对过火和过多的外形动作。接着他说,为了要这样演戏,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发生了。他的唱腔不能不脱离一定成规,随着剧情而有所变化,舞台面要干净美观,配角要整齐,而且不断要有新戏。

由于他很早就忠实于这种表演方法,使得他的舞台艺术能够获得很大的发展。例如他能利用他甜润清亮的嗓子,创造一种包含无数丰富感情的唱腔。在做表方面,他又能演出各种不同性格的角色。这些都能使他在所谓“谭派老生”的基础上发展而独创一格。

从他的谈话,不难使人想象到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有所谓“马派”一路的形成的梗概了。我们记得在马连良出现于舞台的同时,有些京剧演员曾单靠一条好嗓子,造成了一个相当长期的单唱不做的偏向,而且即使唱也就只唱几出戏。这当然要使群众不满,因此就难怪有人要用“三斩一探(1),唱罢滚蛋”的话来讽刺当时的部分老生演员了。可是,马连良在当时是按照他的要“做”的艺术见解而努力的。因此,他在当时已能注重澄清舞台形象,培养配角和创造新戏。

这许多年来,他编演了《失印救火》《十老安刘》《春秋笔》《苏武牧羊》等戏,一般地讲他已能摆脱“三斩一探”式的演出,戏路是很广的。当然正如他说,过去这种努力是没有领导的,单靠自己一股傻劲,有的碰上改对了,有的也仍然会有很多缺点。但无论如何,马连良过去那么多年来的演戏生活是在不断改进中的,是给京剧艺术带来了新生命的。

解放以后,尤其是全国会演之后,人民的戏曲事业又给予他新的力量和方向。他把《清风亭》中的“天雷”打死张继保,改为乡人愤怒,张继保临行慌张,过桥堕马跌死;在《四进士》中写顾读直接受贿,去掉师爷拐款部分;在《甘露寺》中写乔玄,并不单纯为受了“刘皇叔的厚礼”而不得不替他讲话,而是重视“孙刘联盟”的策略,并把给刘备送“乌须药”的庸俗穿插也删掉了;在《将相和》中加演蔺相如过函谷关一段,加重了蔺相如面对秦兵威武不屈的气氛。相逢廉颇让路这段,他发挥了自己唱腔的长处,在唱词中加强了自我斗争过程,把蔺相如“罢,罢,罢,暂忍心头上,怕的是将相不和于国有伤”的心情,演得更为突出鲜明。他爱这出新戏的程度已超过他其余的几出成名之作。解放后展现在他面前的绚烂的戏曲活动,大大地鼓舞了他,他说:“我唱了四十多年戏,还得要从头学起。”

(原载:1953年6月13日上海《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