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舒畅话传艺
我荣幸地被邀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听到许多领导同志的报告之后,深深地感到祖国建设事业的确是前途似锦。想到这里不由得心花怒放,兴奋异常。在这样的鼓舞之下,情不自禁地就联系到本位工作。几年来,我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整旧创新以及教学传艺工作,可是,与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形势比起来,相形之下就显得太少,跟不上人民事业的需要,实在是知所惭愧。
在三届三次政协会议结束后,正好有几个在外地工作的弟子来到北京,为了贯彻大会精神,联系本部门业务,努力设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我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师生会”,进行座谈。参加会的弟子有王金璐、言少朋、李慕良、马盛龙、梁益鸣、尹月樵、冯志孝、张学津和刚刚拜师的田中玉。另外,还有对我的艺术生活比较熟悉的周和桐和迟金声两同志。这个座谈会是用闲聊天漫谈的方式进行的,我直接向弟子们要意见,弟子们也本着爱护老师的心意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师兄弟之间也毫无顾虑地对一些问题进行热烈的争辩。师生之间情感的亲切,绝不是旧社会中那种封建师徒关系所能相比的。过去徒弟对于老师哪一出戏或哪一点艺术处理有怀疑或不同的看法是不敢提出的,但是,这次我们师徒之间就不存在这种情况,而是彼此心情舒畅,话讲透了,感情越发融洽。这种崭新的师徒关系是新的社会制度所赐予的,我衷心感谢党。
我在这里只想谈谈有关师徒之间的“教”和“学”的一些体会。
首先,青年演员或学生在开始学习某一个流派的艺术之先,必须有瓷实的基本功打底子。这就是在基本功上一定要经过较长时期的严格训练,否则将来绝不会有好的成效。比如我们练习写字,一开始总是要先描红模子,等写得相当熟练的时候,才能根据自己腕子的劲头儿、笔锋的软硬,选择名家的书帖,再仔细临摹。又如小孩儿入学也一定是先从初小一年级读起,然后循序渐进,没有看见哪一个小学生一开始就上大学念专业课的。
其次,学习流派,要看演员本身条件是否合适。如果唱老生学高(庆奎)派,必须有一条高亢入云的嗓子;如果学余(叔岩)派,嗓子则要求淳厚有味儿。不然的话,单凭个人爱好而不考虑本身条件,学起来即使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恐怕事倍功半,效果也很难如意。
第三,教和学某一个流派,要善于发现并掌握其特点。任何一个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总是随着青、壮、老不同的年龄阶段向前发展变化的。在青壮年时代,表演一定是劲头十足,一丝不苟,叫人看了解气。到老年受生理条件的限制,有些戏或表演动作不能照原样使用,可是演员积累了多年的舞台经验,则从另外许多地方增加了更丰富的表演内容,巧妙地代替了他所不能原样表演的东西,使观众看了感觉比以前的表演更精湛、更优美。因此,既要求老师把某一个流派的艺术从先到后地全部传授,弟子们则又要学早年的“足”,又要学晚年的“深”,善于选择糅合,不能有所偏废。在剧目的变化上也不例外,像我就是由于年齿差长,故对有的戏和有的戏里的唱念动作逐渐提炼或予以变换。有人还误解为学“马派”只要做和念不错,连唱上也不深究,会了《四进士》《借东风》等就齐了。这是不对的。这样学下去,怕是很难达到“青出于蓝”的境地,而我又是多么希望他们能比我好哇!所以我准备根据我的学生们他们自己的条件,分别教他们一些我在早年常唱的《定军山》《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焚绵山》和《龙虎斗》等戏作基础,以便他们将来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向前迈进,攀登高峰。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在学习和模拟阶段最好是亦步亦趋地照模子刻,不必过早地追求发展。要知道在这一个阶段照原样学习和演出,正是为将来发展铺平道路。如果一上来就边学边发展,反而会使真正的发展受影响。一定要等自己的表演艺术有了相当成就,条件成熟自然会向前发展,水到渠成。

马连良与弟子高一帆(左二)、徐敏初(左三)、言少朋(右三)、徐明策(右二)等合影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本着爱护弟子的原则,要求必须严格。弟子也一定要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学习。师生之间的感情必须建立起来,通过教学关系再逐渐增进。具备以上的条件基础,老师教起来才不会客气敷衍,弟子学起来才容易接受。
(原载:1962年6月10日《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