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先生在武汉

马连良先生在武汉

王雁

马连良、张君秋率领的北京京剧团前些日子到武汉演出。他们在武汉的精彩演出吸引了成千上万热爱京剧的观众。

中国民主同盟武汉市委员会3月19日邀集了文艺界的盟员和戏曲界著名人士高百岁、陈鹤峰、周天栋、沈云陔等一百余人举行座谈会欢迎北京盟员马连良、马富禄和北京京剧团的同志们。会上陈鹤峰代表武汉市戏曲界致欢迎词,武汉市文化局巴南岗局长着重地介绍和肯定了北京京剧团在演出上和管理上的成绩。他认为,北京京剧团的团章、制度和各项工作细则,继承了我国戏曲团体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优良传统,并且加以补充、发展和条理化。该团团章是经过全体团员反复讨论、修改通过的。这就成了剧团内部的“宪法”,全团都得遵守。他还谈到北京京剧团在演出时,前后台都严谨、肃静,演员和乐队合作得很好。最后,他号召武汉市戏曲界认真地向北京京剧团学习。

马连良先生在会上说:“我几十年来的理想,只有在新中国才得到实现。我一向主张演员阵容要整齐,演员无论扮演大小角色都要认真,这些在北京京剧团已初步做到。”同时,他向到会的戏曲演员提出,上台的服装应该“三白”,就是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并在化装前,要理发、刮脸。现在这种方法已被汉口市戏曲界普遍采用。

马连良先生在武汉期间还应邀参观了武汉市戏曲学校,并对戏曲界培养第二代的问题发表了谈话。他说,现在戏校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学生可以一面学戏一面学文化。但是他觉得现在有的戏校学文化重于学戏,这样就不太妥当,因为戏校究竟是培养戏曲演员的学校,如果不把学戏放在较重要的地位,就会推迟第二代的成长。他还说,戏校学生假期不应同于一般学校一放几十天,因为学生时期正需要积极的练功,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若一搁几十天,过去练的功夫很容易搁回去,所以戏校不要照搬一般学校的制度和方法。他还认为应给学生较多的舞台实践机会。他说,过去科班学生一年只有两天假,几乎天天在演戏,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好处,而今天戏校的学生很少对外演出,进步也就较慢。他主张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该重点培养,而目前有些学校不加分别地对待一切学生的做法也是人才出得较少和较慢的一个主要原因。马连良先生在谈到过去自己学戏时的甘苦后,希望戏校的同学们要“勤学苦练,尊师爱徒”,不辜负国家的培养。

(原载:1957年第9期《戏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