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出《赤壁之战》的感想

我演出《赤壁之战》的感想

当我兴奋地接到《赤壁之战》剧本,仔细阅读我常演的鲁肃、诸葛亮两个人物的台词时,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愉快情绪,仿佛是多年存在心里的话,现在在剧本上都替我说出来了。原因是我在富连成科班时期,就演过《赤壁鏖兵》的诸葛亮,后来自己组织剧团,又兼演鲁肃和诸葛亮两个角色。通过几十年舞台上的实践,逐渐感觉到老本里所赋予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多少还有不足或比较纤弱的地方。我也翻阅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觉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鲁肃和诸葛亮,并不和舞台上完全一样。我很想把这两个人物重新估计一下,终由于思想解放不够,不敢做革新的想法。解放以后,由于不断学习,对于剧本思想性的认识,逐渐提高,更感到这两个人物的表演,有加工的必要,虽然我在日常演出时,也加以小的改动,但都是不具体的。现在,我读了《赤壁之战》的剧本,并在舞台上表演了《赤壁之战》里的诸葛亮,对我来说,是把我多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实现了。我怎能不兴奋呢?

《赤壁之战》是根据传统节目《群英会》《借东风》加以创造性地改编的。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原有的精华部分,很细致地保留了。但是在精华的部分中,又加以整理补充,使它更完整,更精美。这就非常符合发扬精华的精神,达到了“推陈出新”的要求。

原有的《群英会》《借东风》是全部《赤壁鏖兵》的两本。《赤壁鏖兵》共分八本:头本,《舌战群儒》;二本,《激权激瑜》;三本,《临江会》;四本,《群英会》;五本,《横槊赋诗》;六本,《借东风》;七本,《火烧战船》;八本,《华容道》。几十年前,演这部大戏,每天演一本,需要八天演全。这八本戏,虽然把《三国演义》的四十三回到五十回全部故事,搬上舞台,应有尽有,而对于这样一个我国古代有名的战役的成败所在、战略思想,并没有鲜明地表现出来。它着意刻画了一些小的事件,使人忽略了这一次虎斗龙争的大战役。而且分日接演,逐渐地不适合于观众的需要,以致后来压缩再压缩,只保留了《群英会》《借东风》两本组成的一个节目。从《群英会》到《借东风》,虽然也体现了一些战略思想,而对当时的时代面貌,又有些忽略了。这样,就把这一个大战役的来龙去脉、成败所在,表现得不够鲜明,人物的思想活动,也比较模糊。我在历年演《群英会》《借东风》时,已然有所感觉,但说不出摸不着它的关键所在。

这一次的《赤壁之战》,在《群英会》以前,加了三场戏:一、《藐江南》;二、《决策过江》;三、《盟成》。表现了曹操以优势兵力,希图席卷江南,威胁孙权投降,反而促成了孙刘联盟的错误的战略思想;鲁肃过江会见刘备、孔明,进行联合战线的组织工作;以及孔明随鲁肃到了东吴,经过若干曲折斗争,才形成了联合战线。

《群英会》的原场子,也加以丰富,形象地表现了孙刘结盟,斩赵达、立军威,镇压了主降派的气焰。《群英会》以后,直到《打盖》,完全保留了原有的精华,而在情节和表演当中,又做了若干细致的加工。《打盖》以后,新增了《横槊赋诗》《龙虎风云》《壮别》《火烧赤壁》四个场子,《借东风》仍然保留了我若干年来演出的形式,而在词句中间,也有所润色修改。

《横槊赋诗》表现了曹操骄矜达到极点,埋伏下必致失败的契机;这场戏传统虽有,但已绝迹舞台多年,这次重新整理,内容更集中,色彩更鲜明了。《龙虎风云》是周瑜因无东风而得病,孙权、刘备、孔明、张昭都来探病,由孔明解决了东风的问题,同时作了决战前夕的部署,并涉及胜利后的果实——荆州——问题。《壮别》是黄盖准备火烧战船的前夕,周瑜微服简从,在夜静更深的时候,为这位忠勇无畏的老将军来壮行色,表现了黄盖的忘我精神、周瑜的豪迈气概。《火烧赤壁》虽然是战斗场面,而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利用“台火”,把火烧赤壁的气氛烘托出来了。全剧只有十四场,一场大战表现得很清楚。

我扮演的诸葛亮,首先在服装上就有所改革,历来诸葛亮的扮相,是八卦衣八卦巾。诸葛亮本来不是一个道家,八卦的图案,硬贴在他的身上,真使人莫明其妙。原因还是有的:诸葛亮是一位精通天文气象的军事家,他在指挥战役的时候,常常利用气象而取胜敌人。在这戏里,就有借大雾而取箭、测东风以烧船的具体行动。但是过去忽略了他依靠科学的一方面,而把他玄秘化了,硬说他能呼风唤雨,于是就和阴阳八卦扭在一处,并把八卦的形象,商标式地贴在他的身上。这一次改为蓝色的鹤氅,用白鹤流云的图案,代替了八卦的图案,更显出诸葛亮的清逸潇洒,倜傥不群。《三国演义》就是描写他穿鹤氅的。

在表演上,由于导演的启发,着重地表现他的深谋远虑、机智聪明,而又掌握了他的性格,表现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度。所以在过江决策以后,他用言语激动孙权,以及预知借刀计之杀蔡瑁、张允,和周瑜的对火字,造箭之自讨三天期限,借箭以前和鲁肃开个小玩笑等等,完全以“谈笑风生”作为表演的基础。

借风问题,减去了强调他能呼风唤雨的词句,在下场时,由于刘备的关心,唱一句“甲子日,起东风,我早测天文”来安慰刘备,就点明了他的借东风,不是法术,而是预测气象的结果。我表演这个人物,注意了青年的孔明形象和他晚年的区别。孔明这时初出茅庐,还不满三十岁,无论他怎样干练,但青年人的特点还是要有所表现。

鲁肃这个人物,过去我也常常扮演。在《赤壁之战》中,由于剧本赋予的思想内容,使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新的表现,比起老本,提高多了。首先,鲁肃由“决策过江”起,就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与孔明是“英雄所见略同”的。他们两个,在政治上有一致的见解,自然而然地建立了友谊的基础,所以发展到“借箭”的情节,鲁肃那样为诸葛亮担心,是很自然的。但鲁肃在机智方面终逊孔明一筹,在某些地方,还是孔明提醒了鲁肃,那也是很自然的。而鲁肃的忠厚、热情、诚挚,处处表现于生活的小节方面,使这个人物的性格,就很突出。同时也感觉到鲁肃的热诚,并非只表现于人与人之间,而是赋予这次大战役的必胜性以无限热力的。

《赤壁之战》马连良饰诸葛亮

我最高兴借箭那一场唱词的改动。历来是孔明先唱四句原板,鲁肃再接四句原板。现在是鲁肃先唱“鲁子敬在舟中思前想后,料定他有妙策未免担忧,这时候哪还有心肠饮酒,凭空里十万箭何处去求”四句原板。诸葛亮接唱一句原板:“一霎时白茫茫满江雾骤。”鲁肃再接唱两句原板:“顷刻间辨不出在岸在舟。似这等巧机关怎能解透。”诸葛亮再接唱一句原板:“十万箭要向那曹营去收。”在唱词里,很自然地表现了鲁肃的担心情绪。而结合大雾已起,孔明暗暗地指出了他的妙计所在。鲁肃面对着现实,立刻明白了孔明的智谋。唱停以后,鲁肃就问起孔明如何知道当夜有这场大雾,孔明回答他:“为谋士者,怎能不晓得天文地理。”只这寥寥几句,就把孔明的预料气象、鲁肃的情绪转变,勾画得很清楚了。不只这一点,全剧里表现鲁肃的性格,都是在忠厚、热诚上体现了他的政治见解,而不是傻呵呵的一个老实人了。

《借东风》的唱词,也略有改动,都很好,而且改词不伤于行腔,仍然保持了原有的腔调,听着似乎没动,而气魄上比原词大得多了。例如,导板改为“天堑上,风云会虎跃龙骧”;上祭坛以前的一句改为“从此后三分鼎宏图展望”;“叹只叹,东风起……”三句改为“谈笑间,东风起,百万雄师,烟火飞腾,红透长江”,“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火为江水生色增光”。都比原来的词句气魄大得多了。

我兴奋地爱着《赤壁之战》的剧本,我兴奋地演出了《赤壁之战》里的诸葛亮;我在排演时以至踏上舞台,希望我能塑造一个年青多智的诸葛亮,至于我的艺术水平能否达到我的愿望,还有赖于同志们多多帮助和指正。我相信,唯有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里,才能使我几十年来表演的诸葛亮,更年青,更有光彩;也唯有在党的领导和观众们的热心支持之下,才能使我们的优秀的传统剧目更丰富提高。

(原载:1959年1月21日上海《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