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怎不服孔明

姜维怎不服孔明

孔明的戏不好演。提起这位古人,大概人人心里都有个“谱”:羽扇纶巾的风貌、调兵遣将指挥若定的气度,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祭过东风、烧过战船、这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谋策略。为人行事,观众熟透了,演得稍微“浅”一点,就觉着不像样,不够份儿。河南商丘专区越调剧团的申凤梅同志,在《收姜维》里演的诸葛亮就演得准,演得深。

演戏,人物的喜怒哀乐,爱什么,恨什么,演员心里得先有底;单是演员有底还不行,得让观众看到人物心里的活动,感受到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从“里”到“外”把底亮出来。这就全靠演员恰如其分的做戏了。申凤梅就是这样,运用她功力深厚的唱做技巧,演来不显造作,不弄花巧。朴素里透着潇洒,自然中含着深沉。一派儒雅之气,有雄才大略的威仪。

她做戏有分寸,火候拿得准,是个很有修养的演员。举动沉着,气度稳重,那种泰然自若的神色,好像什么事都难不住这位孔明。单看她手里的羽扇,说轻,顺手举起飘飘扇拂;说重,拿在手里好像有多大的分量。真是那句话:“轻如鸿毛,重如泰山。”不论轻重,都和心事感情紧紧扣住,传达了万语千言。派老将赵云攻打天水关去,孔明不住地赞赏。唱着“七十三岁打胜仗,不愧常胜将一员”的时候,那把羽扇轻摇轻摆,仪态多么舒展。听到探子报道赵云被天水关守将战败,马上派人去接应。这时的孔明,又担心赵云的安危,又想到军中缺少勇武忠诚能征善战的大将,为了江山社稷,不由得有些忧虑。唱“情不禁心腹事涌上胸膛”,把羽扇平举指着前胸,停住不动了。看起来,心事要有多重,羽扇就有多重。

她做戏,繁的繁,简的简,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又交代得清清楚楚。孔明派马岱去探听天水关是谁的兵马还没回来,她凝神思索一阵,又在台上来回踱了几步。这个神气一表而过,接着她再唱出希望寻访良将的话,观众自然就明白孔明心里想的什么,这里简得合适。马岱探听回来,拿着姜维的雕翎箭,孔明恍然大悟:原来是姜维战败赵云的。这可遇着了一员良将!沉吟一会儿,把箭拿过来看了一遍,又看一遍,眼珠一转有了主意,又低头思索一阵,若有所悟,这才吩咐升帐。孔明行事总是深思熟虑,在这里,繁得有必要,有内容,合情理。

申凤梅不但把善于用兵、用计的孔明,演得观众心服口服,还把那极善用人的雍容大度,也演得活灵活现。赵云打了败仗被魏延嘲笑,羞愧难当,立刻又要上阵去洗雪耻辱。孔明急忙走出座位,一边劝说一边安慰,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更难得的是她轻轻笑了几声,夹在唱腔中间,笑得亲切自然,一片真诚,溢于言表。将士们把姜维围困起来,孔明恳切地劝他归顺蜀国,姜维受了感动,吐露了久慕诸葛丞相声誉早想来拜望的话,申凤梅就在姜维唱的小空隙中,夹白一句:“你怎么不来呀!”配上谦虚和蔼的神态,就把孔明爱才如渴颇能容人的雅量,刻画得非常深刻。这两处都是小节骨眼,别看是小地方,却以一当十,有如画龙点睛,精神飞动。

申凤梅的唱有功夫,会用嗓子。慢说是一口气连唱几十句,没有前紧后松、气力不足的样儿,而且句句唱腔感情饱满,婉转流畅。她的唱腔变化多,可不是故意找花哨;唱得俏,又不离格。有时出乎意料,让人惊讶她的唱技高超。像那句“想起来当年征渭南”,唱到“南”字翻个高,好似乘上仙鹤,悠然凌空直上,这时也许你会觉着该落下来了,不,她稍作回旋拔得更高。韵味深厚,一点也不勉强。她在孔明派魏延诈城时唱的和收服姜维后叮咛几句的那两段[快板],唱得如流星赶月,珠走玉盘,又清又脆,字字入耳动听。她在孔明劝说赵云时那句唱,中间夹着呵呵笑声,好像山中清泉淙淙流下,中间溅起几点水花,泉水又毫无阻碍照常流去,就和平常说话似地从容不迫顺畅自然。她在唱腔中垫字用得也巧,阵前说降姜维时,唱“劝将军你不必逞刚强”,“刚”字后边垫上“昂昂……”两个音,把这句唱润色得委婉舒贴极了,如同密友谈心倾诉衷肠。她的唱腔在曲折起伏里,语言含意表现得轻重分明。抚慰姜维用不着难过,唱的那句“一胜一败一败一胜古之平常”,“古之”两个字用半唱半念的行腔,特别吃重地唱出来,语气强调得很鲜明,含意十分突出;再接“平常”两字,行腔不折不断,衔接得不露痕迹。

马连良为弟子申凤梅整理戏装

她的唱做技巧都有坚实的功夫,但不能单从这些技巧来看,她是以技巧来演人,把这个人物的声音笑貌思想感情都演出来了。大处有戏,小处也有戏,把诸葛亮演得透亮。果然是雍容大度以诚待人,使姜维不能不在孔明面前折服,心甘情愿,归顺孔明。

(原载:1963年5期《戏剧报》)


(1) 如新编历史戏《青霞丹雪》等。——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