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对话崔承喜

马连良对话崔承喜

【编者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连良先生以其精湛的技艺享誉中国文化艺术界,引发多方海外文化名人的关注,并与之进行艺术交流,即曾先后与英国文豪萧伯纳,美国影星范朋克(飞来伯)、卓别林(贾波林),日本歌舞伎艺术家尾上菊五郎、市川猿之助及朝鲜舞蹈家崔承喜等展开对话与相关活动,借以增进中国戏曲艺术与海外文化的交流,于今仍有启示意义。1944年12月22日在北京同益番菜馆,来京表演的朝鲜舞蹈家崔承喜与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荀慧生、尚小云等召开了“剧人座谈会”。现摘要马连良与崔承喜有关艺术交流方面的如下对话,以期达到管中窥豹、见微知著之目的。

崔承喜,1911年生于朝鲜汉城士大夫家庭,15岁毕业于汉城“淑明女子高等普通学校”。1929年,成为朝鲜第一位现代舞蹈家、主角舞者,并被拔擢为“首席代教”开办舞蹈研究所。

1937年,她开启了东方及欧美各国的巡访演出,举行了几百场的表演,其声誉超越东方,成为世界级舞蹈艺术家。后辗转赴北京学习中国舞技,先后结识马连良、梅兰芳等戏界宗师,展开艺术交流与实践。她精研戏曲身段功法,巧学化用。作品有以京剧花旦步法为素材的《莲步》、以老生做功为基础的《老生》、以京剧剑舞为素材的《霸王别姬》等,起到了复兴东方舞蹈的作用。

她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举行了演出活动,以她精湛的表演征服了中国观众。1950年11月,以教授身份受聘于中国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系。在此期间,她开办“舞运班”“舞研班”,为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形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并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人才。

艺术愿景

崔承喜:“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因为自己的舞蹈为中国所无,所以非常担心;第二次来到中国,大家已比较明了;第三次来到中国,观众便取研究之性质,并不是以消遣为主了,这是使本人非常感动者。

今天与同座尚、马诸位先生,愿以同一立场谈几句话。目前艺术可分两种,一方面是观众以观剧为娱乐,一方面是以观赏的态度去观剧。在中国剧场,观众的空气有时很静,然遇到不太好的表演,秩序便杂乱起来,这是需要改良的事情。现在的舞蹈一方面是传统,一方面是创造,传统固然可以保留,也要使之发扬,所以艺人当于传统之中加以创造。”

马连良:“本人过去曾几度观摩崔女士之艺术,未能晤谈,崔女士在艺术上确保有特殊之价值,中国剧以动作方面为多,个人所表演者即如此,此外像手、眼、身、法、步,均应注意。”

崔承喜:“关于我的舞蹈,都是用自己的感情创造出来的,如《汉宫秋月》,便是描写一个宫女看月亮的景,并配以中国的音乐,而加入中国古代的服装,糅合出来的作品。中国舞蹈方面不能独立,所以今后希望互相帮助,以复兴东亚之艺术,要之,现在东亚艺术,被埋没者甚多,吾人亟须努力携手,共同发扬其真谛。”

马连良:“中国戏剧能补助社会之缺欠,举例来说,有的坏人,以国法不能改造自新,而以戏剧能使之感动落泪,并且能以忘掉自己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便是中国戏剧独到之处。”

“关于《贞娥刺虎》发髻应加改正”

司会:“崔女士与马连良先生所说极为深切,对于崔女士《贞娥刺虎》之装束问题,马先生有何意见?”

马连良:“本人愿以最大热诚,贡献给崔女士一点意见。《贞娥刺虎》崔女士表演时身段极好,而头所戴之发髻,应在头后为宜,此点与中国风俗有关,希望崔女士谅鉴。”

崔承喜:“马先生所说甚洽,为不明了中国风俗,所以今后尚希不吝赐教。”

马连良:“崔女士化妆时间甚短,较中国剧化妆实觉进步,至于对中国戏剧风俗,本人日内可以找一点资料贡献,此外崔女士看本人之戏,不知有何教言。”

《春秋笔》

崔承喜:“昨日聆听马先生的《春秋笔》,舞蹈在美观之外,应具有优良品格,马先生所表演品格极高尚,在台上之作风,深令本人钦佩。”

马连良:“本人所表演的多属忠臣孝子、富有历史性的戏剧,日前看到崔女士的戏剧,像《汉宫秋月》《贞娥刺虎》等,此两种舞蹈都是中国的艺术,而崔女士能把它表现在舞蹈上,实在是中国所不及,这点吾人感到十分惭愧。”

崔承喜:“昨日看到《春秋笔》,马先生的服装,用黑、白、蓝三色,极为调和。”

马连良:“此点亦系采取旁人之长而改造者。”

崔承喜:“台上灯光较暗,不知有何改善方法。”

马连良:“此点为园方设备关系,刚才听到崔女士所说中国剧场秩序,本人略有感想。中国旧剧主角以外,似乎均属配角,配角因过于敷衍,所以主角应全副精神摆出,然如此主角与配角距离便相差太远,台下以配角敷衍,秩序便近紊乱,而演员以台下紊乱,便越加松弛。此点实为中国旧剧之缺陷,今后须要改革。”

崔承喜:“同感同感,不知《春秋笔》一剧来源如何。”

马连良:“《春秋笔》原为秦腔(民国梆子称谓)本,后经改而成皮黄,但原本缺甚多,且不合现代潮流,但改皮黄(京剧)后,已加改善。”

中国旧剧(戏曲)特征

司会:“对于中国旧剧音乐方面,请各位发表意见。”

马连良:“中国旧剧,锣鼓代表场上紧张情绪,鼓为作战时用,胡琴唱时调节音韵用。”

崔承喜:“为维持台下秩序,本人此次出演,场内不卖茶,而赏给剧场茶役每日一千元。”

马连良:“所谓戏院中之‘三大行’,即指手巾、瓜子、茶壶而言,崔女士此次出演,不卖茶,与秩序有关。”

崔承喜:“中国旧剧演员,在台上饮茶未免不近情理,不知有何感想。”

马连良:“民国十六年,萧伯纳来京,曾请其观剧,彼即指摘此问题,然中国剧过长,一幕有长达一二小时之久,年龄较高便不易支持。此外椅子的问题,亦系因此发生。然目前已开始改良,本人即以可能范围内,减少饮场次数。”

马连良:“崔女士此次来京,带回何种礼物?”

崔承喜:“把中国的艺术带回。”

23日下午莅双玳轩,由紫房子照相部代摄与叶盛兰、张君秋、奚啸伯、李金鸿等人合影与剧装照,计崔承喜与马连良合摄《苏武牧羊》戏照三种,与荀慧生(八郎)合摄《雁门关》戏照二种,与李金鸿(东方氏)合摄《虹霓关》戏照二种,与叶盛兰(赵宠)合摄《奇双会》戏照二种,并与张君秋合影留念。夜戏于马连良大本营新新大戏院演出冬赈义务戏,计李万春《武松打虎》,尚小云、叶盛兰《奇双会》,马连良、张君秋全部《三娘教子》。特邀崔承喜往观。

(原载:1944年12月25日《华北新报》之“剧人座谈会”[节选])

《苏武牧羊》马连良饰苏武,崔承喜饰胡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