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京剧演现代戏的看法
京剧艺术经历了二百多年发展的岁月,到了今天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要把表现古人生活、反映历史兴替为其专长的演出形式,转而以表现今人生活、反映现实斗争为其发展方向,这是京剧艺术史的转折点,是京剧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们京剧工作者坚定不移地要走的路。
京剧演现代戏,不仅引起演员的热烈讨论,而且广大观众和业余爱好者也积极参加了讨论。大家热情关注地重视京剧这一重大变革,并且积极支持京剧注入新内容、突破旧形式、创作新形式的革命行动,可见这是广大人民共同关切之举。我作为演员深切引以为幸,必将在各方关怀支持之下,全力以赴地演好现代戏。
早在1958年,北京即演出京剧现代戏《白毛女》《智擒惯匪座山雕》《草原烽火》等剧目。这是非常可贵的尝试。以《智擒惯匪座山雕》和《草原烽火》为例,它借鉴和运用传统程式,又在某些地方突破传统程式,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方法,从中摸到了一些表现新内容的门径。有些演员循着京剧的艺术规范,取其有利于创造新人物之处,而同时越出了规范,来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由此可以说明,古老的京剧表现现代生活,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稳扎稳打、实事求是地探索研究,满腔热情、大胆破格地创造实践,就会演好。
张家口京剧团的《八一风暴》,经过几年的修改加工试验创造,终于提供了一些京剧演好现代戏的经验,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河南豫剧《朝阳沟》等的演出,更使我们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他们把戏曲所特有的强烈的节奏和戏曲表现人物的一些手法,都较细密严谨地融合在现代戏演出中,具有纯正的戏曲风格。虽然不是完美无瑕,但他们已在这条道路上大大跨进一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京剧艺术本身的条件与其他剧种不同,但是不能无视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广大人民的关心支持,我们没有理由不演好现代戏。
京剧演现代戏有困难,但要看你怎样对待困难。是顾虑重重,畏葸不前呢?还是千方百计,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呢?要看到京剧演现代戏,这里边的“事”不少,绝不是把戏一“说”就可以上台。要把这些“事”一一地考虑一遭,心中有个数,分出轻重缓急,就可以想出办法去解决它。事在人为。例如用来表现古人内心外形的一套东西,像翎子、髯口、水袖、厚底靴这上面的程式,本来运用多年,可以说十分娴熟,得心应手,而在现代戏中就要闲置一旁。现代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动、思想感情都不同于古人,必须以现代人的感情举止为根据,加以提炼变化,成为戏曲舞台上的表演动作。要把纱帽袍带的身段,用新人物新的表演动作取而代之。唱腔、念白上也都有不少问题。同是一段[流水],古人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和今人不同,因而在表现今人、抒发今人思想感情的唱腔那个“味”,也就不同于古人。把表现封建时代士大夫语言节奏的韵白,由社会主义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口里说出,观众听着就会不舒服。还有,和京剧的特色密不可分的部分是锣鼓,有些锣鼓适于宽袍大袖的生活节奏,套在今人的身上就不恰当。作为古代士兵的龙套,上场可用[长锤],假如解放军肩荷现代化武器,迈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步伐,也配上[长锤],就把解放军的神采淹没在古人的生活节奏之中了。怎么办?这要从实践中摸索创造,下一番“化”的功夫,有一个“化”的过程。只要在问题上打主意想办法,就过得去。谁见过孔明、周瑜和曹操这三个古人?可是有些前辈艺术家,忠于艺术,视艺术事业如生命,呕心沥血地揣摩钻研,潜心观察生活,体会古人的风度神态、心胸智慧,他们的演出被观众誉为舞台上的“活孔明”“活周瑜”“活曹操”。他们之所以受到这样的推崇,这全靠功夫下得深,人物揣摩得透。
既然演历史剧要研究人物,演现代戏更要从人物出发,不能从程式出发。演戏就是演人。我们常常因为宽袍大袖的日子过惯了,乍换一件短衣服,总觉得不舒服不自然。扮演一个人物就先惦着把程式放在哪里,可是现代戏又用不上,于是觉着没有抓挠,心里没底,戏就难演。其实,演传统戏也不能让程式捆住,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用。都知道人物出场必先抖袖、正冠、理髯,这也得看人物是什么身份,有无需要。《审头刺汤》中的陆炳,出场必先抖袖,而《四进士》中的宋士杰就无须抖袖,直接举步登场。举此一例,可见一斑。演现代戏就更要解除这些束缚,一切都得根据人物的需要,稍不注意,就容易弄成讲今人的言语,做古人的功架。演现代戏对传统程式可用的就借用,不合适的就变通改造再用;不够用的时候,从生活里边找来,加工以后再用。
传统中任何表演的程式都是从生活里边来的,整盔、贯甲,乘轿、行舟,上山、骑马,哪一件不是生活中有的动作?但又不是生活的原样,它比生活更洗练,更优美。不能认为一演现代戏就把传统程式弃如草芥,还应借鉴那些传统程式,并拿它们当作材料。那些传统的东西是前辈艺人辛勤的创造,是经过几百年锤炼的结晶。他们遗留下来的不仅是一套程式,在程式中还包含了一套创造方法。这套创造方法尤其宝贵,我们演现代戏就要研究前人的创造方法。或者是把传统程式加以丰富变化,表达新内容新思想;或者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动作,翻作更洗练、更优美的戏曲动作,搬上舞台表现工农兵的形象。只会守业,不会创业,那是没有出息的,多少前辈艺术家的艺术都是创出来的。今天要使京剧反映社会主义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出力,像个社会主义的艺术,结果只求守业,不敢创业,恐怕这个业连守也守不住。那就让我们大家都想办法吧!群策群力地共同创造,共同实践,“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积极地逐步地凑出一套表现今人新的表演程式。

马连良在家中揣摩剧本
有的青年人,听说京剧演现代戏了,就认为腰腿可以不练,嗓子也可以不吊,把基本功全放下,就等着排戏演出了,这不对。把现代戏看得轻而易举,以为可以简单从事,这是对京剧演现代戏的误解。谁也无法想象,老戏的表演艺术,要不是千锤百炼,怎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演员要不下苦学苦练的硬功夫,怎会演出好的成绩。演传统戏如此,演现代戏也是这般。现代戏更要用唱、念、做、打、舞这些技巧,把新内容新人物演得精彩动人,才能使观众乐于欣赏。要不是这样,无异守株待兔,将是一无所获。北京京剧团演出的《草原烽火》,奴隶巴吐被擒以后“喝酒”一场,巴吐要摆脱即将遭受陷害的境遇,趁对方不备,突然扔开桌子,紧接一段短的武打。演员运用了“抢背”“叠筋”等动作,表现巴吐英勇不屈的劲头,这场斗争抵抗演得很有特色,这就看出基本功的应用多么重要。是现代戏的情节,可又有京剧的特色,没有基本功行吗?演现代戏,基本功越牢靠,需要的时候就越是左右逢源,并可有选择地和内容拉紧、和生活结合,巧妙变化,灵活运用。
不光是演出现代戏就算成了,要紧的是拿出较高质量的现代戏,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不错,不可能期望靠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出现现代戏表演艺术的高峰,那是操之过急,奢求一蹴而就。也不能把现代戏看作“应时当令”,一阵热闹而抢排抢演,不求仔细推敲而仓促登场,那样演出的效果观众不会满意,演员也要丧失信心。可是也不能借口要提高质量,就把脚步放慢,迟迟不前,弄成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要积极想办法,知难而进,闯过这一关,打开新局面。如果把演传统戏的那种琢磨的劲头,同样地用在现代戏上面,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地钻研创造,质量怎会不高!
这几年,我在生活中,和几位老年人经常接触,他们的一举一动,我都细心观察,揣摩他们的心理神态,这对我演传统戏也有不少益处。但是我总感到遗憾,不能直接以现代人的身份把他们在台上表现出来。现在好了,我想今后会有和他们身份性格相近的剧中人物,由我演出来。要演好现代戏,演好今天的人物,就得从生活里去找根源,钻研创造就有了准谱。生活才是表演艺术的“准纲准词”。青年演员更要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共同来创造,把京剧的现代戏演好。
京剧演现代戏是一件新事、大事,京剧能够担起反映现实生活的重担,是个光荣的任务;解决了演好现代戏的问题,就会使古老的艺术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今后,京剧不但长于表现历史人物,而且能够表现现代人物,路子宽了,表现领域广了。作为一个京剧演员,我热爱京剧艺术,爱之愈深,护之愈切。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演员,我尤爱社会主义。欲使京剧艺术长葆青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定要设法排除任何困难。在旧社会,我为了在艺术上打出一条路,不愿墨守成规,趋摹前人旧步,也曾煞费苦心地做过一些改革,可也受到一些保守者的讥讽。今天不同了,这些过去的事,和今天在党的领导下从思想内容进行的根本性的改革,是无法同日而语的。同时,过去所谓打出一条新路,是有着经济的目的,我们今天怀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的政治理想,还有什么目的能超过这个崇高的理想呢?既然过去为了演好古人而费尽心血,在今天有什么理由不以更大的精力演好今人呢?我们这一代戏曲工作者,现在已经有了无限优越的条件。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广大群众的支持,有剧团为我们提供的便利的工作条件,我们应该以百倍的信心和决心演好京剧现代戏!
(原载:1964年3月10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