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谈程婴
采访人:水军
北京京剧团演出历史悲壮剧《赵氏孤儿》,以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博得了观众的好评。在这出戏中,饰演程婴的著名演员马连良先生,在表演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他的精湛表演,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古代义士的正直勇敢和为救孤儿15年来含垢忍辱、负重致远的精神面貌。为了进一步了解马连良创造程婴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我们访问了他。
在天津饭店第一分店,马连良同《赵氏孤儿》剧本改编者王雁接待了我们。落座以后,我们首先请马连良就老本《搜孤救孤》同新编的《赵氏孤儿》中有关“搜孤救孤”部分作一比较。
“老本《搜孤救孤》是出唱工戏,从头场程婴跟公孙杵臼定计,二场回家见娘子,以及随后的公堂鞭打公孙杵臼和法场祭奠的几场戏,都是以唱工为主;而新本的程婴,唱、念、做并重。另一方面,老本中程婴的人物性格不够突出,他在戏中是作为赵盾的门客出现的,这样,他的舍子救孤,多少带着报恩的意味;而新本程婴是以草泽医人的身份出现,他的舍己救人,纯出见义勇为,更具有人民性了。”
马连良接着谈新本和老本在唱腔上的不同点。
“新本取消了老本中的程婴劝说娘子和法场祭奠公孙杵臼的两场戏,原有的‘娘子不必太烈性’一些唱句,也就跟着取消了。‘公堂’一场戏,像程婴鞭打公孙杵臼时所唱的‘白虎大堂奉了命’一大段唱,仍然保留了下来,不过,我也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对唱腔做了新的安排。例如,这段唱的一开始‘白虎’两字,我改唱‘在白虎’三字,‘虎’字按余派唱法要往上拔,而我走低音,以显委婉。谈到这段唱,还有个小插曲。本来这段唱在新本中是按西皮唱的(唱词也跟现在的不一样),演出后有人认为是否在新本中保留一些传统的东西,于是,我们又改用了老本的二黄唱法。”
谈到这里,我们请马连良谈一下他对表演程婴这一人物的体会。
“我演程婴,一上场便忘了自己是马连良。我以程婴的思想活动,作为自己的思想活动。我先打心里头就认定自己是程婴,这样,就容易走进戏里去,按照程婴的所想去表演这个人物,使他活生生地站在观众面前。同时,虽然自己饰演程婴,也要了解赵盾、魏绛、公孙杵臼各人的性格,使彼此在表演上有着内心的交流,形成‘一台无二戏’,而不至于各顾各,使整个戏显得松散。”
这短短的一段话,说明马连良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在表演人物上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马连良紧接着说道:“程婴这个人物在戏中是很吃重的。在舞台上,他前后经历了15年的时间,由中年人变成老年人。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环节的改换,他的心情也就起了相应的变化。前后几场戏,程婴不但语气不同,而且连舞台的动作、举止神色也都有所不同。程婴晚年的形象基本上属于衰派老生,我在表演动作上,吸取了《南天门》《一捧雪》《胭脂宝褶》各戏中的一些身段,加以糅合融化。”
“程婴有几场戏做工繁重,需要深刻的内心体会。像‘公堂’一场戏,程婴的心境便是十分复杂的。他同奸佞屠岸贾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和公孙杵臼定计到公堂‘自首’,没有想到公主的侍女卜凤也在。可是,公堂上又不能互通消息,他忍受着卜凤因误会而对他的责骂。程婴同卜凤相见时的表情就须很好地掌握分寸,做得过分了,会引起屠岸贾的疑心;表情过少了,又会让观众看不出程婴的内心活动。”
“再如‘观画’一场戏,程婴的表情动作更为复杂。程婴15年忍辱负重,是因为复仇的意志支撑着他顽强地活下去,人物一上场,以反二黄散板作开始的‘老程婴提笔泪难忍,千头万绪涌在心……’一大段唱,充分抒发出程婴的苍凉沉痛的心境。听到外面的叩门声,吓得程婴胆战心惊,等到开门见到是孤儿赵武,才放下了心。随后,程婴拿出刚刚画就的雪冤图交给赵武观看,讲出了屠岸贾杀害赵盾一家的往事。这里程婴有大段的说白,字字要清楚,有分量,而且在念白时,脸部还要配合出各种表情,来表现出人物的悲痛、激愤和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马连良谈完,我们告辞临行的时候,他补充说:“《赵氏孤儿》在北京演出的时候,曾经征求过观众和戏剧专家们的意见,做过很多次修改。这次来天津演出,还希望多听听观众的意见,好把《赵氏孤儿》修改得更好。”
(原载:1959年6月23日天津《新晚报》)
(1) 即《辕门斩子》《斩马谡》《斩黄袍》《四郎探母》四出戏。——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