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唱和做
京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歌唱、舞蹈和音乐的综合体。
歌唱的起码条件是要使人听了好听。怎样才能好听呢?首先要有节奏(板眼)。不论唱或念都应该把每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反切)掌握准确,才能使别人听得清楚。此外在歌唱时不应使用猛力,发音要轻起轻落,用气要缓缓而出,每个字的音量好像是个“枣核”型——两头尖,中间宽大。这样让别人听起来,就好像一件雕刻艺术品的“毛坯”经过了打磨,显得圆润而没有棱角。在歌唱中间还应该注意换气(气口)。
在舞台上表演,则不但要歌唱,还要和动作结合起来(舞蹈)。京剧的动作是有一定程式的,有些动作如水袖、髯口、眼神、手势、甩发、翎子等技巧,则是需要经过一番苦学苦练的。但是京剧的动作并不是摆样子,它是由前辈优秀艺人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而又不断地经过艺术加工的。它的表现方式是象征而又夸张,集中而又凝练的——骑马并没有马,乘船并没有船,正由于它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又经过艺术加工,所以从形象上能给人以既美而又真实的感觉。也正如炮兵舞、海军舞、农夫耕作舞等舞蹈并没有大炮、军舰、锄头、禾苗却依然能以艺术形象使人有所感受一样。前面已经谈过,京剧是歌唱、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在动作方面也必须适应音乐节奏。作为一个演员,必须懂得锣鼓(锣经),懂得哪种动作应该配合哪个“点子”。
可是歌唱和动作的轻重缓急怎样掌握呢?首先应该了解剧情,其次要了解剧中人物所处的社会和环境,然后设身处地揣摩所演的人物性格,更具体地体会在某一出戏里那个人物是什么感情;前后各场由于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感情起了哪些变化。然后牢牢地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这条线索去唱、去做。这样,同是一个腔调便因戏而有所不同;同是一种动作,也因人物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是“二黄三眼”的调子,《清官册》便与《胭脂宝褶》的韵味情调不同;同是舞台动作,宋士杰(《四进士》)、薛保(《三娘教子》)、张元秀(《清风亭》)、乔玄(《甘露寺》)在舞台上的表现也大有出入。很显然,这是由于他们的身份和剧情的要求不同。如《甘露寺》中的乔玄是执掌东吴军政大权的首相(太尉),在神态上便应给人以老成持重的印象。因此,无论在唱念和动作方面都不能太“火”。
总之,京剧的歌唱和动作在已经掌握了表演方法的基础上,完全应该运用感情加以控制。这样,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才能发出不同的音调,做出不同的动作——如抖袖的大小、台步的整碎,都应该因人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运用感情控制歌唱和动作,才能使人物有血有肉,才能感染别人,给人以具体、鲜明、深刻的印象。

《清官册》马连良饰寇準
今后,我准备写一些个人演京剧的体会和经验,供给爱好京剧的朋友们参考。
(原载:1956年12月1日《工人日报》)